
此题还要从 “人穷志短” 开篇。
小时候常被家长问起:“娃呀,长大后想成为啥样的人呀?”。说实话,每问及此,我都一脸懵逼。这个问题,很多人甚至穷其一生,也未必寻得到满意的答案,更何况我还年少懵懂,哪里有理想可言。只记得学校临路的院墙上,用白灰刷成的大字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便一口应承父母说,长大后要做个科学家。
于那时的我而言,科学家是啥,不知道,就像现在很多人天天叫着嚷着要成功,成功是啥,不知道一样,我也就把科学家当作了目标。村里人知道后,都说这娃有出息,科学家好,包吃包住包分配工作,一辈子吃喝不愁,有个铁饭碗。
慢慢长大,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后又读三国,才恍然大悟,古人诚不欺我。再见父母,常笑着说,都怪自己小时候口无遮拦,非要做什么科学家,现在学习不好,你看,少时了了,大未必佳吧!
如今岁渐长,历见些许世故,才知道人穷真的志短。穷,不一定指钱财紧张,或学业不济,或见识浅薄,抑或是时运不佳,都可称之为穷。
人穷志大,多是不切实际,偶有作为者,也是寥寥数人,或有奇遇。所以志向要与境地相符,方为最佳。范仲淹有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没有人一上来就要先“平天下”,然后再 “治国齐家修身”。
所以,社会地位不同,所思所想所作,也不尽相同。
曾听罗辑思维,社会底层的家庭,把孩子送去学校,成为“工具人”,也就是毕业后打一份工,赚一份薪水;中产阶级家庭,教孩子琴棋书画,打造成精品,成为精英阶层,但仍然属于“工具人”的范畴;社会顶层的家庭,教育孩子如何驾驭他人,而他们自己更注重理想,弄明白开篇那个问题,长大后要做什么。
对于这套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是认同的。至少,我有点自卑的认为,自己是个“工具人”,而且是个无产阶级的工具人。我老婆常常宽慰于我说,那么多人还不如你呢,你就知足吧!听多了,药效也就差了。
写到此处,空气中似乎有些悲观情绪作祟。我们打住上面的胡诌,继续下面的话题。
知道“人穷志短”,然后呢?
我反思这个问题良久,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在哪里,变在于心。人有四种不同的认知心态,最可怕的莫过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幸不算最糟糕,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
生活还要继续,如果你对自己现在或未来的生活不甚满意,那就做点什么,试着改变命运。
临近深夜,思绪困倦。稍歇,翻看手边的诗集。用刘邦的《大风歌》自我激励一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读罢,愤然而起,就算是个痞子,也有心怀天下的时刻。我更惧何!
行文仓促间,君若有感悟,还请留言指正!既来之,点个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