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行为令人烦恼或不合时宜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即使我们不能接受他们的行为,并且想让他们知道是哪里不对,我们的反应也应该是站在大局看问题。
确切地说,就是必须确保他们感觉被爱和值得爱。
目标是避免误入有条件养育的歧途。
1,限制批评的次数
咬住舌头,将大量反对意见咽回肚子里。
首先,持续的负面反应会适得其反。如果孩子感觉不可能让你高兴,他们就会停止做出这样的努力。
谨慎选择我们反对和禁止的事情,这样在真的必须说“不”时会更有效。
不过重点在于过多的批评和反对可能会导致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2,限制每次批评的范围
将焦点放在某个具体行为的错误上(“你刚才和妹妹说的话听起来真的很不友好”),而非意指孩子本身有问题(“你对别人真坏”)。
3,限制每次批评的强度
在确保你的信息得到传递的同时,请尽量温和有礼。
当我们的养育手段不带压迫性时,我们则会对孩子产生更多的影响。
不仅要关注对孩子说了什么,还要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这些因素都会在无意间向孩子传递更多的反对、削弱无条件的爱。
4,寻求“批评”的替代
试图帮助孩子看到其行为产生的影响,其是如何伤害到他人的感情,或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如果我们只是说出我们所看到的(“你对杰里米说了那些话后他看上去有点难过”),并提出问题(“下次你感到困惑时,你认为除了推搡还能做些什么?”),就没必要表达负面评价。
如果你能邀请他共同思考让事情变得更好的办法,去重建、修复、替换、清除或道歉,则还会大大增加局势按既定发展的可能性。
即使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我们的目标也不应该是让他感觉很糟或否定他的某一行为。
一个能确保你的干预行为不会表达有条件认可的具体方法是,努力做到从不怀恨在心。
大量所谓的训育技巧都包含“以牙还牙”的反应,只不过是给了我们一种报复的满足感而已。
做家长,意味着你拥有某些不那么轻易就能尽到的责任。
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你坚持尽最大努力提供这种爱,即使你的努力不被欣赏且没有回报。
但我们的任务是保持冷静,避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理解他们行为的含义——挫败感的暂时发泄。
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们与孩子之间没有对等性。
这并不是两个拥有同等力量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哪怕最微小的迹象流露出你收回了对孩子的爱,其产生的影响都要比孩子尖叫“我恨你!”对你所起的作用更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