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评论:先验自我并不“高贵”。在许多文艺作品甚至是哲学著作中,谈及先验自我或是类似概念的时候,似乎总会有什么情绪性的高涨浮现出来。如“人凭借思考变得高贵”,或是什么人性与世界的平等,或是人是目的和尺度啦等等。好像凭借“思想”,特别是其中的“理性”和“先验自我”,人就“站起来了”,摆脱了渺小和无意义,成为了世界的“拥有者”与评判者。
但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严谨的探索不能像抒情诗一样。“先验自我”在道德方面带来人的“责任感”,在审美方面带来人的“独立自主”都与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同。如果要讨论也应该专门讨论,而不应混杂在一起呈现前文讲的一种“模糊性”的状态。
3-1先验自我极为重要,然而这个重要性不能用道德与审美的高地位代替,更不能通过精美的修辞糊弄过去。我认为应当将先验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作最基本的说明,作个简单一些的类比。然后再将重要性和特殊性单独说明。所幸作者在后文驳斥“还原论”时提到了这种“重要性”的意义,因此这里可以简单说明先验自我与世界的基本关系。
先验自我与世界,就像任何“工具”与“被处理物”一样,我们用简单的“锤子”和“钉子”的关系来说。从外在来看,锤子与钉子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铁,正如经验自我与世界其他事物也无本质区别。而在“工具使用”的角度来看,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
不仅如此,它们还相互处于一种辩证状态之中,你定义了我,我定义了你。作为锤子,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就是砸钉子,没有钉子,锤子也不能叫锤子了。如同作者所说“即使是作为先验自我,自我的意向性特征也要求它拥有与之关联的事物和世界。”反过来讲,只要锤子存在,它就会看什么都像钉子,都会从“砸”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它也就“让所有钉子成为钉子”。但是,锤子唯独不会把自己看作钉子。
综上,先验自我的“无内容性”,与世界的相互定义,和其独立于世界的特殊地位大致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这种特殊性呢?就把锤子也看成跟钉子一样的东西,只是使用场景不同来讨论不可以么?毕竟有些钉子也很大,大到也可以砸东西了。
4 驳斥还原论。作者指出,确实有些讨论“有一种强烈的倾向试图把先验自我还原成经验自我”,也就是取消先验自我这个看起来过于“独特”的概念,只用“经验自我”来讨论。所谓的“我的意识”,也无非是另一个视角下的符合生物与物理规律的“客观现象”而已。
一种是生物主义的还原论,也就是主张知识和意识都是发生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现象,许多认知科学研究者主张把知识、理性还原成大脑的物理状态。
另一种是心理主义的还原论,也就是主张逻辑和真理的规律都是心灵运作的规律,而非“真理和理性的真正意义所具有的成分”。理性与逻辑,并非是事物的原理,而只是心理的规律和习惯。
作者强调,现象学本来就是在“心理主义的衬托下界定它自己的”,也就是说“心理主义”是现象学主要批判对象。而两种还原论的共性都是让理性和逻辑这些“绝对化”的概念“相对化”、“经验化”。
作者认为心理主义是“最常见也是最阴险的还原论形式”,而且容易进一步滑落为生物主义。
4-1现象学承认大脑与心理的作用,但是人们也需要另外的,基于显现的事物的说明。大脑有大脑的运行规律,但是事物也确实有事物的规律,而事物对人的显现又有显现的规律。这最后一种虽然难说得清楚,却不能忽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