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生是一场别过

人生是一场别过

作者: 蓝色阳光下 | 来源:发表于2021-11-14 13:24 被阅读0次

    《获救之舌》读后小记

    题记

          你经过的事、读过的书、遇过的人,组成你的人生,他们又从你的身体里、思想中、情感上一一作别。

          《获救之舌》是一本自传体文学作品,作者埃利亚斯.卡内蒂1981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这本书里作者以时间为轴回忆了童年和青少年对他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人和事。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赞誉“他的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幼想和艺术力量”。

          卡内蒂出生于保加利亚鲁斯丘克的一个犹太大家庭。父亲一直在英国经商,陪伴他童年的是家里的大院子、门前的小丘、保姆的唠叨、众多兄弟姐妹的游戏以及母亲每晚的伴读。

          在这个大家族里最有威严、最骄傲的是卡内蒂爷爷。“爷爷不论到到哪里,马上就会成为中心人物。在家里他是一位暴虐者,很可怕,如果他高兴,他可以流出眼泪。”作为长孙的卡蒂内,自然继承了他的名字,因此,获得了一份荣光,一份自豪;同时,也背负了一份压力,一份责任。从卡内蒂割礼以后,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按爷爷的要求,他便穿裤子散步,让每位客人都注意到他的裤子;每天都要去爷爷的房间接受他的亲吻,这是卡内蒂极不喜欢的;因和劳里卡表姐发生矛盾,卡内蒂拎起斧头要砍她,爷爷召集全家族人讨伐这个凶残的孩子,因此,卡内蒂受到重罚,也从此知道了什么叫禁忌,并伴随他一生。来到维也纳后,爷爷也会过来看卡内蒂,每次必陪他过夜。直到离开维也纳后,卡蒂内与爷爷的生活轨迹渐行渐远,再无提及他。

          父亲,是卡内蒂一生的痛。父亲年轻时也曾是个文艺青年,爱谈戏剧,想学钢琴,由于老卡内蒂的反对激起了他的反叛之心,听从妻子的安排去了英国做生意。在举家迁往曼彻斯特后的一年,父亲去世,阖家团圆的日子只有几个月,父亲对卡内蒂的影响只凭零碎的记忆和母亲偶尔的回忆,离开曼彻斯特,父亲从卡内蒂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除去犹太人自身的优越在感,陪伴卡内蒂最长时间的,影响最远的是他的母亲。母亲是西班牙裔的犹太人,自认为出身高贵的家庭,她高傲、敏感又固执,对文学和戏剧有近似偏执的狂热。“她掌握了多种文明民族的语言,这些民族的文学成了她的生活的本来内容。”每晚和母亲一起读书成了必修课,也成了卡内蒂和母亲共同期待的时光。这样的伴读从家乡保加利亚到英国曼彻斯特到奥地利维也纳一直到瑞士苏黎世从没有间断过。他们共同读戏剧,读诗歌,读莎士比亚,读王尔德,读各种文学作品。自父亲过世后,母亲成了卡内蒂文学的引路人,思想的掌控者,“她为我打开精神世界的一切门户,我盲目地和热情地听从她。”他们曾经享受过,幸福过。

          思想是个奇怪的东西,有时在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有时轻而易举被撞碎、击垮。卡内蒂母子之间因共读而建立起的思想同盟终于在卡内蒂青年时期瓦解。卡内蒂十五岁那一年,母亲重病不得不离开苏黎世回维也纳养病,而他留在原地读中学。在中学里,这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开始接触母亲之外的女性,开始阅读戏剧之外的科学书籍,开始思考文学之外的问题,开始崇敬母亲之外的师长。卡内蒂狂热地喜欢上了自然科学,积极探索宇宙间那些神秘的力量,而母亲固执地认为只有文学才是高贵的,其余的都是邪恶的学术。思想和情感的天平一旦倾斜,谎言和隐藏随之而来,隔阂和疏离也随之产生。母子之间的通信越来越少,彼此间都在竭力克制关系的对照,直到最后母子关系破裂,“她试图摧毁自己经过多年辛勤耐 心的努力在我心中建立起来的一切”。母亲就此在卡内蒂的生命中别过,他的回忆也戛然而止。

          保加利亚是故乡,曼彻斯特、维也纳是过客,苏黎世是第二故乡。卡内蒂在此生活、在此成长,一次次的别离,一段段的旅程,一次次的蜕变,成就了他思想的火光和文学的视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是一场别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zt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