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作者: May_J_Lea | 来源:发表于2019-01-27 20:40 被阅读0次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的理想是「优化这个世界」,但优化世界的前提是先优化自身。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这个世界上90%的人没有自我提升的意识,9%的人有意识但不知道该怎么做,一股脑儿的热情在不断熵增的过程中败下阵来,只有1%的人能够很好的掌控并提升自我。

    好吧,我承认上面的数字是我瞎编的。我想说的是,我希望此时此刻我发出一个声音,如果你是和我一样想自我提升的人,可以给我评论,我们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成长。

    文章内容主要来自于听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课程后的感悟,把其中真正实用的可执行的建议做了梳理 ,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建立认知框架的前提是主动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你需要知道去哪里获取信息,当你看到信息的时候,你需要抓住要点,慢慢建立起对信息秩序的掌控,并在有限的时间里整合有限的资源去实践。

    简单概括就是「多看、多想、多做」,我们看了很多内容但都没有做深入研究,只是“一笑而过”式的凑了个热闹,但事实是这个过程必须闭环才能让人有真实的提高。

    关于多看


    为什么要多看呢,因为每个「起心动念」的瞬间,需要有一个触发开关。

    我曾经问我过我的领导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你如何了解到你原本不知道的信息?”,我以为这个问题我问的非常拗口,但他突然陷入了沉思。其实翻译下就是,你如何主动的有效的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获取价值信息。

    说说我的经验吧,信息获取的渠道有很多但需要自己拓展。

    去看行业分析报告,比如MBAlib、CNNIC、Gartner;

    去看数据统计结果,比如国家数据、百度指数、微博指数;

    去阅读书籍,去找你领域内广受推崇的必看的书籍,无论是工具方法类还是理论类;

    去看内容平台里的文章比如新浪、微信公众号,其实这两个内容平台都有很优质知识或者前沿的资讯,只要你follow对人;

    去听这个行业里最前沿的人(那些站得高望的远的人)怎么说,想想这些人会在哪里出没,比如得到;

    去看《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的热点和头条等等。

    关于多想


    想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理解现象背后的逻辑,不能脱离现实去想,而是需要数据去验证,有时候自己理解不了就试着尊重和包容。

    理解情绪。做产品做服务要理解人的情绪变化,因为用户没法像专业的产品人那样分层次的说出他的体验,他只能展现出情绪。理解人的过程是复杂的,因为人是复杂的,人成长的过程是不断「被理性」的过程,但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内在的感受和情绪,理性是需要时间的思考的结果,但情绪是一瞬间的体验,情绪是真实的感受骗不了人。人为何会愉悦,为何会不爽,为何会愤怒,为何会恐惧,人如何建立潜意识等等。

    人为何会愉悦,愉悦就是需求被满足。比如酒店舒适,食物好吃,感受到别人的善意,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被重视,这些都属于存在感的满足。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这种感觉叫爽。需求没有被满足就是不爽,如果没有满足预期,或者本来在一个满足状态,突然被剥夺了就是不爽。

    通过“愉悦”、“爽”、“不爽”的情绪来度量产品是否到位。

    焦虑也好愤怒也好,本质是恐惧,而恐惧就是最强的痛点。人会为了恐惧毫不犹豫的花钱,比如医疗和教育是对生存的恐惧,医美是对青春流逝的恐惧,知识付费的本质是认知焦虑。所以要在人恐惧的地方找痛点。

    其实也可以度量自身,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让你恐惧的地方,也是你的天分所在。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如果你找不到这个东西,你可能更成熟了,但你更可能是变得平庸了。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痛点来源于人的恐惧,而痒点来源于满足虚拟的自我,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就比如各种网红产品,奢华酒店满足的不是人的某个恐惧心理,而是满足对理想中那个有钱的自己的想象;明星用的面膜护肤品我也要有,满足女孩心中对自己美美的幻想,这是一种虚拟自我的实现。

    理解人欲。因为「人欲即天理」,主观愿望过强的产品经理,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而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人在做一个动作,70%源于潜意识的选择,突破防御让用户接受你,说服别人、驱动别人,这本质都是一回事。基于意识与人交流,其实是高防御模式。而在意识清醒的前提下达成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对方清晰的感觉到「我占了便宜」。

    如果你不能用持续高压灌输、高频重复的方法,改变对方的潜意识,那么就是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判断,放下显示自己高明,教育用户和说服用户的念头。产品没法说话,只能等待用户的选择,所以要顺应用户的潜意识,不要让用户思考,不要激发用户的防御心理。

    好的产品经理应该对用户防御态度非常敏感,好的产品给用户熟悉的感觉,而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就不会触发防御。

    催眠的本意是绕过防御。微笑是一种催眠,重复也是一种催眠,通过不断重复给人灌输一种意识。所以,产品宣传口径的选择可以是一个基于意识判断的的沟通策略的结果,比如小米不断重复性价比。

    人欲是人的本性,是角色化生存之下的样子,当产品的目标用户是一个个体,产品和人的交流应该是去角色化的真实交流,产品经理不能依据人的角色就认为人「应该」如何,就比如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你要放弃对于角色化的预期,去接纳一个真实的人。

    而当产品的目标是一个特定的集体,那么应该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理解场景。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场景要能触发情绪,就比如吃饭,自己一个人边看视频边吃是一个场景;和几个同事一起吃是一个场景;情侣约会吃饭是一个场景;求人办事是一个场景。

    做产品要考虑它所依附的场景,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如果你没有把它的消费场景考虑进去,这个产品就是不合格的。

    关于多做


    绘制用户体验地图。通过画一张图,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从一个特定用户的角度出发,记录下他于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接触、进入、互动的完整过程。

    用户研究,重要的不是搜集数据,拿数据证明自己的对错,而是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一个好产品是从第一个用户被真正满足开始的,我们要充分认识第一个用户,能够完全用他的语言说话,真正了解他的故事。

    画用户体验地图是为了避免管理员视角来规划产品,复杂、全面、没重点肯定是错的,而是要按照一个用户使用的路径展开,从一开始用户怎么进入,到每一步的体验,最后怎么离开。

    用户体验地图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画像完整的任务角色,然后清晰地描述他的目标和预期,明确服务触点,即用户从接触产品到实现目标之间,需要在哪些地方服务用户,明确用户使用路径,路径与触点的区别是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是路径,向客服咨询是服务触点。最后关注用户的情绪曲线,场景是要触发情绪的,在这整个过程中,用户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把用户从接触服务开始,到达成自己的目标为止,这个那个流程画一个坐标图,横轴是用户的使用路径与触点,纵轴是用户情绪,就可以得到一条用户在与产品互动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曲线了。

    设计服务蓝图。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在关键节点上下功夫,保障整体服务路径不奔溃,不压到用户的忍耐底线,集中资源打造体验的峰值。

    服务的蓝图是产品要第一时间让用户看到自己的目标,接下来有一个清晰的路径让用户知道如何使用产品来达到或接近自己的目标,当用户无法走下去时就是服务流程的奔溃点。

    用户的情绪不奔溃,也就是找到用户的忍耐底线在哪里,比如用户等待一个页面打开的时间平均是7秒,7秒之后99%的用户会离开。

    最后要打造情绪体验的峰值和终值,峰值是体验最高峰的那个值,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一定是能记得住的,终值是结束时的感觉。因为体验一个事物或产品之后,用户能记住的就只有峰值和终值的体验,而整个过程中每个点好不好,时间长短,对记忆或者感受都没那么大影响。

    产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除了多看多思多实践之外,要不断地建立和充实自我认知的框架,向这个世界交付自己的价值。

    世界如此精彩,当然不能置身局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zx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