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们都是时代的尘埃,必定被嵌入了时代的DNA,就像一棵大树,每圈年轮都记录着气候的变化情况。 始于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是如此,从消极的角度看,它给全球太多的人带来苦难。 “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 新冠疫情注定给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留下印记,我姑且称之为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我通过这种方式晒一下它“赠”给我的礼物,看和你的有什么不同。
欣慰的礼物(4)学习计划及实施之一 读书
所有的计划当中的就是学习,我收获最大的也是学习。
今天主要谈一下学习的主要方式——阅读
安排阅读的缘由
是不是我有点装了?还不像是。
人什么时候又饿又想吃? 饿了,是肚子里真没有东西了,生理的本能反应。想吃了,是心理或者习惯的反应。
而我看重看书,也差不多两个同样道理的理由:一是自己确实学识差,二是幸运的是自己也知道自己不足,需要强补、恶补、持续补。
还有一个特殊点的原因,前几年的特殊工作岗位经历,浪费了好几年每天都看书的时间(时间是无辜的,浪费的是自己进步的机会),以前我也是有看书学习的习惯。同时,几年的经历的好处,知道了具体该在哪些方面使劲儿学习了。
正好有这个比较集中的不受打扰的机会,合理安排一下,往博了扩一扩,向深了钻一钻。
实际上,学习计划中的看书时间,每天3个小时,上下午各一个半小时,比之前平时每天早晨、晚上看书时间略多半个小时,但是因为连贯,而且不受任何人打扰,所以效率高,收获大。
看书要做笔记,也是我的习惯。
读了哪些书
3个月的时间(包括居家办公期间及后续几个月断断续续的弹性工作制期间),看了二十几本书,精读的比较好的类别或者书目:
个人技能提高类:清单革命、麦肯锡的逻辑思维、写作、图表、谈判系列(4本)、非暴力沟通。
文学类:岛、追风筝的人。
历史类:黄仁宇系列(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历史的温度(1—4)、大秦帝国、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认知与现实类:李笑来系列(把时间当做朋友、新生 七年就是一辈子等)。
因为疫情,读了枪炮病菌与钢铁、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影响力,重读了乌合之众。
(因为认可了其中对病毒的观点、论据及思考逻辑,我从此鲜有与他人谈论、更不会争论病毒方面的问题了)。
阅读的关联性
因为仔细阅读了上述自认为的那些好书,又在待购书单中增加了因那些书中推荐、提及或关联的更多的书目,到现在,多数已经变成了已购、待阅读或已阅读书目了。
这期间,整理了书单,包括:已购书目,待购书目,已读书目,待阅读书目,待淘汰数目。 这期间的看书,有个想法更强烈了,就是阅读的方向、阅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阅读与现实工作、生活、爱好以及以后的想法的关系,现在也没有特别清晰,但是,也算比以前明朗多了。
疫情期间,我没发现周围在系统、深入地阅读的人数在增加,依旧是被手机(实际是那几个娱乐至死的平台)所俘获,却发现我熟悉的几位,一直比我阅得多、读得透的人,还是那么钻心地阅读,而且明显感觉人家的功力蹭蹭往上窜,我既佩服又惭愧,阅读无止境啊。
我现在充其量还算是普遍的吸收营养的积累阶段吧,期待并已经尝试与自己积淀的阅历放在一起融合,早晚有一天会发酵的,至于是酱香、清香还是浓香的美酒佳酿,甚至成了酱油或者陈醋,反正没有辜负生命的历程、内心的向往和虔诚的付出了。
被打击了:媳妇好几次说我,你这么喜欢看书,我也没有发现你边聪明,那些不喜欢看书的人,我也没发现人家变得不聪明。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阅读的丁点儿感悟
1.读到好书,或者好的内容,会有些激动:一是这些书,作者已经写了几年、几十年或者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了,而我才读到,才找到这些知识和观点,以前就像个(就是)个傻子似的,甚至自以为是,这样的书遍地都是,你都欠缺了多少啊?羞愧至极!二是终于看到了这本书,知道了这些知识,幸运至极!
2.读到好书,就想给最亲的人、最好的朋友推荐,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见鸽子蛋都以为是最好的美食了,殊不知,人家荣国府里最简单的一道小菜茄鲞都是这样做的:“你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儿摘下来,把皮和穰子去尽,只要净肉,切成头发细的丝儿。晒干了,拿一只肥母鸡,靠出老汤来,把这茄子丝上蒸笼蒸的鸡汤入了味,再拿出来晒干。如此九蒸九晒,必定晒脆了,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时拿出一碟子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我就是个貌似喜欢读书的刘姥姥而已,人家都是宝钗、黛玉、妙玉了。
3.读多了,肯定就会填补一部分自己知识、见识和能力的空白,“怀才如怀孕,时间久了自然就看出来了”,谦虚点说,不是为了让人看出来自己有才,最主要怕别人看出来自己无才,“空空如也的臭皮囊”,这点脸皮还是有的。
总结:疫情期间按照计划看了不少书,也比较庞杂,个别有了一定的深度,收获还算可以吧。最主要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会一直持续下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