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469]
。。原作名: The Spaces Between Us: A Story of Neuroscience, Evolution, and Human Nature
。。ISBN: 9787533491734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人脑如何演化出空间监测系统的故事。与此相关的初期观测距今已有几百年之久,本书正是从那时开始讲起,一直延续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神经科学实验。
我们拥有方向感,需要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操作各种精密仪器,都是因为在这套空间监测系统的作用下,我们构筑起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不仅是一种安全边际,还影响着我们对周围事物采取的所有行动;它既会在工具使用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也会对教育产生潜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个人空间构成了人际交往的基本框架,塑造了我们对他人以及人际行为的判断。绝大多数时候,这一机制都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然而一旦失灵,造成的不良后果就会波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脑袋里仿佛有个雷达,这不仅是一个妙趣横生的科学课题,还是一个巨大而无形的存在。作者将通过本书带我们领略这一研究领域的丰富宝藏,了解它如何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
。。作者简介。。
◎ 著者简介
作者迈克尔·S. A. 格拉齐亚诺,美国科学家、小说家和作曲家,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教授。著有《上帝、灵魂、思想和大脑》(God, Soul, Mind, Brain),《智能运动机制》(the Intelligent Movement Machine),《意识和社会性大脑》(Consciousness and the Social Brain),以及获奖小说《猴子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Monkey)和《神曲》(the Divine Farce)等。
◎ 译者简介
译者张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克劳利中文俱乐部创始人及教师;曾任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斯伦贝谢伦敦研发中心研发科学家、斯伦贝谢开罗数据处理中心研发工程师等。
。。短评。。
#
这本书就像一篇论文,因此遣词造句都很专业且严谨,没有一句废话。但书中也展示了一些图片来帮助我们更直观的理解实验以及理论。即使是论文,这也是一篇有趣的论文。 读完这本书之后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感,这份满足感来自于“收获”,让读者对神经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 正如作者所希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阐明一些个人空间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妙趣横生的科学课题,还是一个巨大而无形的存在,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
本书从距今已有几百年之久的初期观测开始讲起,一直讲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神经科学实验,为困扰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世纪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释,颠覆了脑科学领域当前的智慧,成为意识研究的又一座里程碑。
#
以前看过一个视频,一只猫在摆满瓶子的地方, 灵活的走过,但是一个瓶子也没碰到。 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摆满东西的桌子上, 能不碰到其他东西,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这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有近体空间。 我们能灵活的运用手里的工具, 比如吃饭用的筷子, 就像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能运用自如, 这是因为我们的近体空间有扩张的功能, 把工具也包裹在近体空间内, 使我们对工具的感知就像是身体的一部分一样, 想让筷子夹什么就能夹到什么。 近体空间是那么的自然的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 以至于我们都没有察觉到。 比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牛顿能得到启发,提出万有引力。 善于发现问题并去解决是优秀人必须具有的能力。
#
在我儿子的故事中,体现出个人空间的诸多方面,例如: 个人空间是一种安全边际。通过追踪物体的位置及其在你身边的运动方式,你可以避免与之发生碰撞。如果安全边际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你就有可能撞到各种东西——或者被它们撞到。轻则一身瘀伤,重则伤筋断骨。 除了保障安全,个人空间还会影响你对周围物体采取的所有动作。如果对周围的空间缺少良好的感觉,那么诸如触碰、攫取、坐在桌旁,或者走过一个房间等行为,都会变成一项挑战。 在使用工具方面,个人空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工具甚至可以被视为个人空间在演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副产品。为了使用一件工具,你需要向外延展自己的个人空间,将工具包裹在内,实质上就是把这样东西变成你的身体图式的一部分。你会本能地对其周围的空间做出判断,仿佛它是你自己的手向外扩展出来的部分。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个人空间,你又如何去操纵一支笔、一把叉子或餐刀呢? 个人空间对教育也具有潜在的影响。作为人类思想中最为抽象的分支,数学从对空间信息的处理中发展起来。如果没有任何数学基础,那么当你开始学习时,能够准确地指示或者计数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地,可以读写数字也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如果以你自己为参照物,字母、单词,甚至那该死的整本书的空间位置都是一笔糊涂账的话,你又怎么能学习阅读和书写呢?所有教育的基础都面临失控的风险。 然而,最具灾难性的后果可能还是会出现在社交方面。个人空间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框架。绝大多数时候,这一机制都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的,它塑造了我们对他人以及人际行为的判断。只要它能够正常运行,我们甚至都感知不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它出现问题,当事人就会遭受旁人的苛责、指控和拒绝,发展到最后就是一系列法庭桥段。在我看来,这是整个故事中最荒谬的部分。个人空间方面出现的些许障碍,加上几双充满敌意的眼睛,竟会发展成社会的彻底抛弃,让一个备受欺负的孩子和一个家庭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陷入危机,并最终在法庭上“刀兵相见”。
引自 第十五章 个人空间的个人维度
#
安全边际是可调节的,这一点已经十分明确。一旦遇到令我们精神紧张的人时,它就会向外扩展,为我们建立从那些人身边隔离开来的缓冲区;如果是朋友,它则会向内收缩。对于猴子而言,安全边际在遇到蛇的时候会扩展,而看到苹果时会收缩。由此看来,这种机制仿佛拥有一个声音控制旋钮。情绪激动时,旋钮就放大声音,保护罩相应向外扩张。此时,身体被置于严密的保护之中,远离任何东西的侵犯,比如我们在实验中将兴奋性化学药剂应用于近体神经元后,它们会立即产生剧烈的反应。1如果朝着减弱的方向转动旋钮,保护罩就会变弱,朝着皮肤向内收缩。这在我们的实验中也可以找到相应的现象,当时,我们对近体神经元使用了抑制性化学药剂。1 在性行为中,肌肤之亲不可避免。而且,这可不仅局限于手牵手、肩并肩那么简单,其中还涉及一些最脆弱同时也是防护最严密的身体部位。此时,安全边际必须归零。在这种激情四射的时刻,近体神经元应该被切断电源,否则,我们完全无法克服那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身体反应,更别提建立什么亲密关系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得越多,就越能意识到在前戏和性行为过程中,安全边际的收缩并不只是一个实践中的几何问题。或许它最初只是一种机制上的需要,但如今早已变成一种唤醒性的肢体语言。向所爱之人展示你已经收回了保护罩,这完全是一种社交行为。 想要了解这一点,只要想想亲吻某人意味着什么。你那原本作为一件武装有牙齿的攻击性武器的嘴巴,却贴在了另一个人的皮肤上。亲吻本身就是一种询问:“你确定我可以进入你的防御区域吗?”如果允许自己被他人亲吻,则是在回答:“是的,我的防线已经就此撤退,我允许你用你那咬人的武器触碰我。”
引自 第十一章 为什么吸血鬼咬脖子很性感,以及近体空间的其他社会影响
#
研究人员还给了猴子一个耙子,大概有1英尺长。稍加鼓励,猴子就学会了握住耙子,用它把放在远处的奖品拢向自己,直到奖品触手可及为止。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当猴子已经能够熟练完成这项任务后,研究人员开始把目光聚焦到顶叶皮层的近体神经元。例如,他们发现有一个神经元,一旦有任何物体出现在手臂附近约20厘米的范围内,就会做出反应。在确定了该神经元的反应区域之后,研究人员把耙子交给猴子。他们再次测试了该神经元的视觉反应,并没有发现异常。神经元对出现在同样的区域内,即距离手臂大约20厘米的范围内的物体做出反应。仅仅多了一件工具的变化对该神经元没有任何影响。 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猴子获准利用工具获取食物。在完成这个工具使用的环节后,依然拿着工具的猴子的手顺从地放在桌子上休息,此时研究人员再次开始测绘该神经元的视觉反应区。在工具已经使用完毕的情况下,神经元的反应区向外扩展,并将该工具囊括在内。现在,神经元会对1米范围内的视觉刺激产生反应,其对应的空间泡泡与那个细长的工具大致重合起来。 随后,研究人员停顿了约15~20分钟。在此期间,猴子依然温顺地坐在原地。然后,他们再一次绘制了视觉反应区。此时的反应区又缩回到它最初的大小。 大约有一半的神经元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近体神经元并非只监控手边固定不变的区域,相反,该区域可以暂时扩张,将工具囊括在内。 发现猴子大脑中的近体机制参与工具的使用是非常棒的突破。同时,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开始。但是,猴子并非天生的工具使用者,它们的大脑系统并没有为了使用手持工具这个特殊目标而经历数百万年的演化。或许在实验室中经过大量使用耙子的训练后,它们能够以其独特的方法来处理这件工具,但是,这显然与人类使用工具并无任何相通之处。那么,近体机制是否有助于人类的工具使用呢?
引自 第十章 裹在工具上的个人空间
#
此类实验10-21证明,大脑将空间至少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可以接触到的空间,以及距离太远而无法触及的空间。(在下一章中,我将针对利用手持工具扩展可接触空间后出现的情况展开讨论。)就某些病人的情况而言,似乎近体机制受到了损伤,负责处理较远距离的机制却毫发无损。同时,另外一些病人则显示出完全相反的症状,11,13-15他们可以处理临近的空间,但对远端空间无能为力。每每想到大脑损伤竟能带走一部分思维,我都会感到不寒而栗。
引自 第九章 人类的近体雷达
#
正如我们从实验中已经了解到的,一般情况下,靠近身体的物体会引起近体神经元发生反应。但是,这种反应通常不会是爆炸式的,而更接近一种温和的响应。与平时相比,神经元的发放也许会更迅速一些,但这种低强度的活动并不会引发明显的行为,也不足以触发退缩反应。不过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否则每当有物体靠近或触碰到我们时,我们就会缩成一团,这绝对是一场行为灾难。相反,这些神经元对周围物体产生的持续而微妙的反应,或许会对进行中的行为做出精细的调整。如此这般,该系统细化了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方式。
引自 第八章 超级胆小鬼和钢铁神经
#
一直以来都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神经科学家宁可共享一把牙刷,也不愿意共用大脑区域的术语。
引自 第五章 猴子与乒乓球
#
根据赫迪格的观点,动物的逃逸区会伴随着驯化过程渐渐变小。他指出,驯养实际上就是逃逸区逐渐消失的过程。依照这一观点,野生动物与家畜的差别就在于动物大脑中计算出来的这个数字——安全距离,该数值简单、可测,并且科学。 我认为赫迪格的理论在这一点上有些言过其实了。关于野生动物和家畜在遗传、生理机能以及群体交往方面的差别,有一篇精彩绝伦且影响力日渐深远的论文。8-10该文章指出,逃逸区仅是发生变化的诸多指标之一,而且家畜仍最低限度地保留一定的逃逸区。在这方面,任何一位农夫,或者任何一条优良的牧羊犬,都很了解存在于牲畜周围的逃逸区。11如果你站在一头母牛身旁的某个特定区域,或者一条狗出现在那个位置上,这头母牛就会如我们所预见的那样迅速躲开。通过人为利用动物周围存在的这些所谓的压力点,你就能有效地放牧。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牧人,并不需要跟着一头牲畜到处乱跑,也没必要对着它的蹄子大声嚷嚷。你要做的仅仅是站到牲畜周围的关键点上。(对此,我有亲身体会,因为在我小时候,邻居家的母牛经常会溜到我家的地盘上来,我们不得不将它们轰赶回去。) 作为一名动物学家和大自然的热爱者,赫迪格的同情心坚定地站在野生动物一边。他坚称驯养动物就是剥夺它们的天性,同时,人类是整个自然界的敌人。这或许可以解释他在人类行为认知方面存在的盲点。他曾宣称,人类经过自我驯化,已经不再拥有逃逸区。在每个人的身边或许也有一个聊天社交的空间,但这与野生动物那种小心谨慎且起着保护作用的空间完全是两回事。正如赫迪格相当引人注目地指出的:“人类是唯一一种让自己摆脱逃生本能的生物。通过这种自我放任,人类变得与大自然的其他成员迥然不同。同时,作为自然界的头号敌人,人类让所有的动物都闻风丧胆,退避三舍。”12 赫迪格做出了许多精妙绝伦的观察和贡献,但是,在这一点上他犯了错误。人类也有逃逸区,不但包括我们与他人交往的社交空间,还包括令我们相互排斥的泾渭分明的安全边际,这也是对我们产生强烈影响的因素之一,在塑造人类的天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自 第三章 斑马的逃逸区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