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比如说放学了,孩子想在外面多玩一会儿,妈妈就催促着快点回家练钢琴。练着练着妈妈说,手势不对节奏不对。孩子按照要求练了几遍,妈妈又说练得不太熟练,还要继续加油。放孩子不想练的时候,妈妈就用各种方式软磨硬泡,希望孩子回到干钢琴旁,一段时间孩子还能坚持。
当最终坚持不下来的时候父母就出情绪了,要么发火,要么威胁,今天若是不练就不许你出去玩,不许吃饭,不许睡觉等。要么就是开始讲一大堆的道理,从小要学会吃苦,学会坚持,不能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等你熬过这段最难的阶段,你就会体会到弹钢琴的美妙等。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兴趣是如何一点一点被磨灭的。孩子是活在感受里通过感性来生活,愉悦的快乐的事情,他才想去做。当他感到痛苦难受的时候,只想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弃和不坚持。孩子从实际的体验中获取经验,他能感知的只是当下的感受。然而他的精力却是父母不断的督促,不断的练习,啰里啰嗦也听不懂的那些道理。他感觉到父母所有的行为所有的言辞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让他去练琴。
偶尔偷一下懒,发泄一下情绪,就会被父母威胁戴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整个过程他体会到的都是负面的感受,感受到压力,感到烦躁,甚至不能反抗。父母抱着很好的初心和爱,想要传递给孩子,而孩子接受到的就是无尽的焦虑和评判。面对曾经的兴趣,他体会到的不是钢琴带来的美好,而是生理和心理的负面感受,兴趣将不再成为兴趣。
如何做到孩子的兴趣不被磨灭呢?孩子一开始对于一个事情的好奇变成了兴趣,当遇到困难能让孩子坚持下去的就不能只是靠兴趣,而是需要在过程中获得成就价值感能力感等等。
要让孩子自己定一个小小的目标,一个能够轻松达到的目标。每次达到目标时给与积极具体的鼓励,比如说可以问他是怎么做到的?是怎么坚持的?对于他这些具体的行为给予肯定,而不是简单的说你真棒,弹的真好,而是要给出具体的行为肯定。
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某一目标并被大人指出来时,他就能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够从中获得自信。
在孩子偶尔遇到困难时,要引导孩子寻找以往成功的经验,比如说你之前跳绳跳到多少个,跳到了班级的后几名,后来又如何追上其他同学进入班级的前几名。诸如类似的经历让孩子去寻找自己成功的经验,那些美好的感受,会激发他的潜能,他会相信自己能行。
在兴趣的坚持过程中,孩子总会有一个疲惫期,每个人都会这样。这时候父母要接住孩子的感受,体会孩子,给孩子情感上一个支持,他才会有力量继续下去。这个过程要允许孩子发泄,允许孩子偷懒,给孩子一个负面情绪发泄的出口和空间。
当孩子的负面力量慢慢消失时,正面力量才会强大起来。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当中给予孩子松弛有度的支持,他才能够保持可松可紧的弹性,兴趣的坚持,就不会那么的难。
注意每一个兴趣都有疲惫期,父母要允许孩子发泄和偷懒,接住这个疲惫期,帮助孩子继续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