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资深的玄幻小说迷,对于现代的玄幻小说很多人都单纯的用一个词“网文”来形容它,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人们觉得爱看网文的人都是一群逃避现实,喜好幻想的边缘人群。
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玄幻小说中幻想的世界是多么的光怪陆离、震撼人心。
同样的事情放在古代或者国外,就没有人会鄙视它们了。比如《西游记》、《聊斋》,比如《哈利·波特》、《魔戒》……有人会觉得这个是不正经的书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24898/c223bf2bd6ba535d.gif)
不要以为玄幻小说的写作非常容易,脑洞不大,是根本就写不了的。
现代玄幻小说就不说了,咱们拿古代的举例子,你知道哪吒为什么踩得是“风火轮”么?猪八戒为什么是八戒而不是猪十戒呢?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本有趣的冷门书,它可以让你了解到一些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源头。
01.“三生石上旧精魂”的由来
“三生石上旧精魂”来自唐人传奇《甘泽谣》(袁郊撰)一个故事中的一首诗。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古时,有个名叫“圆观”的和尚,他有一个好朋友名叫“李源”。
这个李源是公卿的后代,因为混的不如意,所以散尽家财入寺隐居。
两人每天谈天说地,谈了三十多年,后来实在没什么谈了,决定一块结伴去四川游玩。
大家也明白古代的蜀道有多难走,在游玩结束后,圆观的好朋友李源突发奇想,不打算原路返回了。想走水路,从三峡出川,圆观不想这么走,但是没办法,估计性子好拗不过他兄弟,最后只能走了水路。
在三峡里坐船的时候,他们见到一个姓王的孕妇。圆观跟李源说,这个孕妇已经怀孕三年了,怀的孩子就是圆观转世投胎的人,只要圆管一见到她,她就会生产了。本来想多活几年,圆观才想办法拖了这么久,这下子没办法了。
李源当然是不怎么相信的,于是两个哥们就约定好,十二年后的中秋月圆之夜,咱们杭州天竺寺外相见,来证明咱们的因缘。约定好后,圆观去世了,肚子里的小孩出生了。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李源去见了他一面,发现小孩冲着他笑了。十二年后,李园区天竺寺赴约,见到了这个圆观的转世,是一个放牛的小孩儿。
两个人互相一问候,李源发现果然是圆观的转世,这之中,小孩唱了好多首诗词,其中一首就是:“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大致意思就是说,我是上辈子的灵魂,咱们风花雪月的事情就不讲了,你这么远过来看我我很惭愧,虽然我这个身躯是不同的,但是我的性情却一直没变。
由此证明,这本书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与佛教的内容脱不了关系。要探讨的就是佛教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戏曲的影响。
02.哪吒、西游记、龙女的趣事
哪吒脚踏的风火轮是怎么来的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24898/8531bc147a4fef1c.gif)
南亚次大陆古代贵族盛行用马拉战车作战与狩猎,慢慢的就把战车神话化了,认为他无坚不摧、无所不能。
就连单个的车轮,就常常作为这种神化的象征物,称为“轮宝”。
轮宝是金属做成的,有金、银、铜、铁四种。
据说“转轮王”能自天感得轮宝,转动轮宝,降伏四方。
佛化了的车轮标识,也被定为世界佛协的会徽。
可是真正继承了转轮神话的精神,并发扬光大的还是中国小说家,你看,哪吒两脚各一站,轮子自然发风冒火,自动前进,还是空陆两用,端的是厉害无比。
《西游记》中创造了悟空、八戒、沙僧的形象,为中国增加了三位新神。
这三兄弟非常受民间宗教团体的欢迎,连义和团早饭,也要大圣或者八戒降坛附体。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24898/94aa9984567ba4ec.gif)
孙悟空三头六臂的神通为什么不是三头八臂、四头八臂、三面十八臂,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最佳选项,根据中国武术家的世代相传的经验和心血。
中国人创造的三头六臂形象,都是出现在手持武器的战斗中的。
从实战经验来讲,孙悟空三头六臂持三条棒,靠的是360度圆形无死角防御面,头、手太多了挤不开,太少了防御效果差,所以最终三头六臂的形象就被确定下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24898/2696412aba1e4c0b.gif)
出家人所受最基本最起码的戒条是“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自作亦不视听歌舞、不做高大广床、不非时食、不畜财物。
在寺院中短期修持的人,持“八关斋戒”即可,除去“不畜财物”、把“不非时食”作为斋,其他八条作为戒。
猪八戒这八戒,暗讽了他有短期出家之意,经常有还俗的念想,所以才起了这么个名字。
龙女是中国小说中被创作较多的元素,中国的故事中龙女大多善良、美丽,知恩图报,往往因为某事被秀才所救,为了报恩嫁给了他,最后两人过着没羞没躁的生活。
但是这个实际上已经是我国小说作者加工过的结果,如果按照原始的佛经内容记载,估计人和龙永远都不可能在一起。
首先佛经中的龙,其实是蛇的样子,而中国的龙则是自己原创的。
根据记载,龙在五种情况下是不能变成人形的,分别是生育、死亡、啪啪、生气和睡觉。
这种设定就很尴尬了,如果中国小说家没有改造的话,试问哪个人可以接受,和龙女情到深处、激情四射的时候,突然符合人类审美的人脸不见了,而是出现了一张蛇脸呢?
而且一起睡觉的时候,睡着睡着就变成真身了,不怕被压死么?所以,我们要感谢中国小说家的改造,才有了现在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03.“六道轮回”及“种姓制度”
中国人都很包容,非常喜爱接受外来的思想与事物。
东汉以下,佛教对中国影响非常大。要是没有佛教带来的很多思想和故事为中国小说催生,很多小说可能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例如,“轮回”与“三生”,加上“神通变化”、“化生”等等思想和故事,给中国小说家们打开了眼界。
佛教传入以后才引入了“轮回”的概念,意思是就想车轮子一样不停地回旋,众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循环不已。
它本来是“种姓”制度中的宗教观念,指的是古代南亚次大陆逐渐发展起来的特有的社会组织集团区分方式。
下面给大家科普一下,居住在那个区域的人们被划分为四大种姓和“贱民”五个等级,分别是:
婆罗门,掌管宗教事务并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僧侣”阶层。
刹帝利,掌管政权、军权的贵族、武士。
吠舍,广大农名、手工业者与商人。
首陀罗,被视为不干净的、只能做“低贱”性质工作的人。
此外,按印度教传统,还逐渐分化出最最下等的“贱民,不可接触者”,阿丘得,实际上指的是多种操“低贱”职业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自印度圣雄甘地等人大力提倡提高阿丘得的身份地位,并将他们纳入印度教系统之后,改称这种人为“哈里真”。
婆罗门教发展的时候,认为四大种姓以及“贱民”在轮回中是生生世世传承的,不可以改变。
而且前三种人可以“再生”,就是说还能有来生,而且下辈子还可以做本姓的人。
但是第四种人就不行,也不能举行再生礼,因此被称为“一生族”,就是说你或为这辈子就完了。
这就不行了,这样谁还求上进啊。所以佛教察觉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主张,在业报面前,众生一律平等。
甚至下等姓的人这辈子积累了善得,下辈子就能出生成上等姓氏,甚至升天;而如果上等姓的人不做好事,做坏事,那么你下辈子就变成下等人,甚至还得下地狱。慢慢完善后,就形成了“六道轮回”。
轮回—因果报应-地域这个模式设计是佛教传过来的,经过汉化,演化成十殿阎王系统,而且连十殿阎王恐怕都得进行轮回。
04.结语
本文作者白化文老师是一个非常“善学”的人,这带给了我们有趣故事之外的额外收获。
他的“善学”则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对师长十分尊敬,这不是表面的遵从,而是发自内心的尊敬。拜见老师,必定弯腰九十度鞠躬,侍立一庞倾听老师的言论;就算岁数大了已经不在学校多时,但缝演讲、发言时,只要提到老师的名字,他一定从座位上肃然起立表示敬意。
他的“善学”还体现在思考上,他的学习总是可以不断反思,思考所得又能巩固学习内容。在上大学之后,他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得出自觉颇为得力见效的四条“秘诀”,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条和第四条,现在举出来供大家参考:第一条是除了入门外语等课以外,大学的课程均应以自学为主。多读课外书,特别是指定参考书和相关书籍,学会使用最方便使用的大图书馆,学会使用各有各的用处的各种工具书,一生得益;第四条是老师的著作要浏览,有的要细度。对老师的学术历史要心中有数。这样,一方面能知道应该跟老师学什么,甚至于知道应该怎样学,另一方面,也借此尽可能地了解在老师面前应该避忌什么与提起什么。
他的“善学”还在于可以随遇而安,也就是随时随地,因地制宜的去学习。白化文老先生前半生道路坎坷,时常遇到困境,但是他却能够边干边学,学一样像一样。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必定服从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费研究,多少干出些名堂来。
对于这些可敬的地方,我只能把自己的膝盖献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24898/060426f9b707729d.gi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