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入都·其十》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入都·其十》

作者: 逆旅沙鸥 | 来源:发表于2019-04-07 21:04 被阅读0次

《入都·其十》是《入都》系列的收篇之作,此时作者已经到了京城,见到了住于京师的父母,以到京开始,到诗句末尾表明了此行必要有所成就,否则不回故乡的决心。

入都·其十

(清)李鸿章

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

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交代了作者到京的时间是“日西斜”之时,已经黄昏,“都门”是京城的城门或者说是京师地界,第一句是说自己到达京师便到了父母在京师的住处,而“征人”二字一是旅途之长,二是旅途之累。

颔联中“槐厅”在唐宋时是指学士院中的厅名,“谬”是谦逊之词,“明经”是科举考试时的科目之一,“槐厅谬赴明经选”是说自己很幸运的被取中参加了明经的考试,此一句在谦逊中包含了一种科举得志的骄傲。

“桂苑”在这里代指科举考试的考场;在宋代,中进士之后,进士门都要在头上插金花跨马游京师,以示荣宠和夸耀,所以诗里用“及第花”代表科举高中进士之意,“犹虚”二字是说还空着,等待着摘取。

颔联的意思是自己很幸运的通过了乡试来到京师参加会试之考,而进士及第的位子还在等待着天下学子的竞取,这也是自己的目标,此联显示了作者志在必得的决心。

“世路恩仇收短剑”是说这世上的恩恩怨怨何须“短剑”报之,“笼纱”引用了唐代王播的故事,王播年少的时候因为贫困曾经寄住在扬州的一个寺院,跟着僧人一起吃饭,时间长了僧人也不高兴了,就常常在吃好后才敲吃饭的钟,等王播去的时候,僧人们都已经吃好了,十几年后,王播以朝廷重臣的身份上任扬州,见到自己在曾经寄住的寺院墙上题的诗文都被盖上青纱保护起来了。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人情冷暖在于个人的境遇。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这一联可以看做是作者必须高中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因为一些见闻引发的感悟,只有自己科场得志,才能够被人所尊崇,“短剑”不如“及第”,就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你要得到什么样的待遇首先你得使自己有配得上这种待遇的实力,这就是作者一定要成功的原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如果不是坐着驷马高车,自己绝不会重回故里。“驷马高车”常为高官显达所乘坐,汉司马相如开始到长安的时候,曾经在桥柱上写字说:“大丈夫不乘驷马高车,不复过此桥。”以示决心。

整首诗充满了志在必得的自信和破釜沉舟的决心,在没有获得功名之前,绝不返回故里,因为见多了世间冷暖,而自己绝不会去体验这种冷暖。

相关文章

  •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入都·其十》

    《入都·其十》是《入都》系列的收篇之作,此时作者已经到了京城,见到了住于京师的父母,以到京开始,到诗句末尾表明了此...

  • 入都——李鸿章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

  • 重回故里

    重回故里 监考机会回故乡, 重回故里变了样。 儿童不识眼迷茫, 幸有贤徒念鬓霜。

  • 重回故里

    一有时间,就要回到孕育我的这片土地,也是无数次曾在我梦里的场景:古朴天然的生态环境,土壤肥沃,植被丰富,鸟类繁多。...

  • 重回故里

    今天在厦门, 非常的愉快,不仅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见到了朋友,更多的是我得到别人无赏的帮助。我跟快递哥小哥用十块钱换...

  • 重回故里

    站在蓝色的雨棚下,看着绿茵场上身着各色队服的孩子们在风雨中奋力拼抢,看着黑白相间的足球在湿漉漉的场地上晃来晃去,看...

  • 重回“故里”

    2019年10月1日 亲爱的祖国70岁了。举国欢庆 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兴旺发达。 这一天我和我的发小同学们欢聚...

  • 重回故里

    在灰色的天空下生活多年后,我背着空空的行囊,回到故乡。 故乡的山依然俊秀,故乡的水依然清澈,尤其是那蓝天漂浮的云朵...

  • 重回故里

    文/鲁西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作的...

  • 重回故里

    重回故里, 发小同行, 春夏相交时。 笑忆幼年事, 爬树捉鸟,下河抓鱼 , 摘张家的桃,偷王家的李。 顽皮间,太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入都·其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nj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