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习惯性的做出一个动作:双臂交叉,抱在胸前。对于这个肢体动作,我原来没有太在意,在最近一次工作坊的磨课上,发生的一幕让我对这个习惯动作有了很多的思考。
磨课的活动现场是这样的:8名家长围成圆圈(我扮演其中1名家长),1个孩子站在圈内,每个家长都会领到带导老师发的一张小纸条,老师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话,将纸条上的文字说给圈里的孩子听,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
我手里的纸条上写着:”孩子,你感觉不好是可以理解的,等你好一些,我们再来一起想解决办法”。
看着字条,我这样对孩子说到:“宝贝,你现在感觉不好是可以理解的,妈妈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等你好一些,我们再一起来解决这件事,可以吗?来,妈妈需要你的拥抱”。
孩子当时的反应:略迟疑了一下,经过了短时思考,才轻轻的投向我,我伸出双手抱了一下孩子。
活动依次进行,这时我听到后边有位家长这样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爱你”。
这是一位穿红裙子的家长,她边说边热情的向孩子张开双臂。
我观察到,这位穿红裙子的家长话音未落,孩子就和家长深情的抱在了一起。
孩子不愿和我拥抱,为什么?活动结束后,带导老师谈到了我们两位家长同样都向孩子要拥抱的不同画面,并询问我们当时的感受、法想和决定。
扪心自问,我当时的感受真的有些与现场分离,我当时口中说的是理解孩子,内心却没有在孩子身上,我很想让孩子听我的话,掌控孩子的行为,我有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自我表现上,8名家长中,作为扮演者,我的表现是不是比别人好?
那个穿红裙子的家长,在谈到她当时的想法时说到:“我当时就想,眼前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是妈妈,我应该无条件的爱孩子”。
是的,孩子的感受非常敏锐,同样是向孩子索要拥抱,你到底是不是真的理解眼前的孩子,是不是真的爱孩子,家长的心思不同,孩子的表现自然就不同。
孩子迟疑了一会儿,才跟我拥抱,就是因为我的言语和非言语之间的差异,产生了双重信息。我的语言表达了对孩子的理解与接纳,而这个双手交叉的肢体动作却呈现了自我防御和对于孩子的抗拒。
理解孩子、爱孩子,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并不是口头说说就会做到的,不断将自我界线拓宽、学习接纳、开放、温暖、保持觉知,保持成长,这是一门对我来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的功课。
如何做呢?
放下自我 行所当行
从意识里进行认知改变,“我没什么,我的好我的不好,这些评价对我不重要,这些不是我,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身心在当下,做好该做的事情”,具体包括4个连续性状态:
1.接纳:接纳现在的自己,用发展变化的思想激励自己,我可以成长,可以进步。
2.觉察:保持觉知,关注自己的感受,黄灯亮起,要在心里上提醒自己,缓冲自己。
3.行动:勇于改变,持续努力,要克服恐惧,洞察正确的行动方式,做起来。
4.用行动亮点,激励自己:每一次自我突破,自我改变,都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将一次一次的行动聚集,那个原来自以为是的自己将会长大成人。
感谢这次磨课的体会,感谢拍照的老师,感谢自己的思考。记住: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做,并且行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