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意境
四川罗小维老师说的,我极是赞同,在学习说明文时,不妨跳出说明文范畴。其实说明文的教学,更多的还是基于思维培养,词句的研读。充分认识文本特点,利用文本的价值,给学生思维训练的空间。除遣词造句还有谋篇布局。
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借用王君老师上这篇文章时的教学方法。稍做引导,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叶老先生对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第2自然段的“四个讲究”与第3、4、5、6自然段形成了文章的总分结构,后面几个自然对园林的细节再作进一步的补充。
叶圣陶,叶老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可算是一个语言大师了。所以即使说明文,他的语言也非常准确严谨,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
教学中,抛出一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比王君老师和叶老先生的这两段话,对比朗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叶老)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王君)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有的是重峦叠嶂,有的是几座小山栽种着竹子花木,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阅历很丰富,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并且深知其中趣味,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记苏州城市,只觉得自己在爬山。
学生一下找出7、8出不同,在这个环节,学生收获满满,其中学生第一眼发现的也是讨论最有收获的:
学生1:叶老先生的“胸中有邱壑”比王老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并且深知其中趣味”好。
老师:好在哪?
学生1:就知道好,但说不出理由。
老师:谁来帮他说说。
学生2:感觉用词比较严谨。
学生3:叶老用词比较简洁。
学生4:叶老用词比较凝练。
老师:用词严谨、简洁、凝练,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5:想说有说不出(全班笑),就是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那种感觉。
老师:哦,有这种感觉也不错嘛,有没有古诗那种一字值千金之感,简练精美、生动形象、很是含蓄。
学生6:比较生动、传神。
老师:可以用“意境”这个词吗。
学生5:对,就是很有意境的那种感觉。
老师:知道为什么吗。
部分学生齐呼:不知道。
老师:因为叶老先生用了文言语言。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总喜欢长篇大论,无视老师智商,给老师讲“低级”的道理,充满初浅的教化意味,非要给“授人以鱼”做长篇幅的解释,记账式,文章是写成了却是冗长,阅卷老师一棒给打死了。我们应该学习叶老先生,有准确严谨的表达力,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拟作文题时要有意境,学到了吗。
学生:明白一些了。
在接下来的对比苏州园林和皇家园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说了很多,其中“如果说皇家园林像一个贵妇人,苏州园林就像一个小家碧玉的江南女子”很是精彩。
此后,学生也开始拟有意境的标题,例如,学生为了意境,命了个“曦晨·阳起”,即使很好笑,但终归心里是美滋滋的,至少学生有了这个意识,提醒后改为“晨曦·朝阳“妥一些。
写作的源泉来自课文二、怎么定位立意
文本就是最好的写作教学题材,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全文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作者通过回忆母亲一生中的具体事例来展现母亲的形象,感受母亲的品格,先具体叙述和描写,最后概括叙述和议论抒情。教学时,体会作者从贫苦的家境和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两个层面来写母亲的。那么作者是怎样通过母亲的形象上升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呢?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这句话。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诸如煮饭、种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日常小事,体现出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所写的事情看来极为平凡,实则非常典型。接着作者就把目光突破家庭的范围,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写母亲,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会在一起,上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得文章的立意提升了,表现了母亲平凡中的伟大。
在这篇课文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立意?如何定位作文的立意。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
写作的源泉来自课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