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在悲喜浓淡间,堪比公案,能消烦恼
作者: 木虫
这诗人,与山水融为一体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他一生喜山水,好参禅,其诗冲淡中见幽雅,深沉处蕴喜乐,有“诗佛”之称。
清代王士祯曾赞他“辋川绝句,字字入禅”,绝非夸口;神会和尚也曾请他写就《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中晚唐以后,他的众多诗句更被引作参禅之公案、话头,归入“禅诗”之列。
所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读一读王维,此中意趣,自会了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
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这些诗句内容虽然直白,但诗人写来也许并不容易。若要深究,写作方法却又是简单的,那便是:物我两忘,万念俱寂,观照直悟。
正如参禅一般,语默动静体安然,无造作、无谄曲;于“水穷处”心行处灭,在“云起时”见柳暗花明;不让忧愁与不定,扰乱了山水的面目。而诗人自己,也得以同山水融为一体,一派天然。
他的诗,在悲喜、浓淡间
读摩诘的诗,说不上他的情绪是喜还是悲,感情是浓还是淡,但永远在悲喜、浓淡之间,在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毫无保留地呈现。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一枚山果落在山中,一只草虫鸣于草里,而天地生人卧于天地之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这静中一瞬,现万物生灭、四时变迁,又于无常冷寂中感得生之高洁与璀璨。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被风惊到的是竹子吗?满山的雪在门外,人人都能看见吗?
“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心灯明灭,归向何处?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回向心源,山青云白。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只此一句,将禅机道尽!
如果想让王维把话讲得再浅白一些,不如读下面这首《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黄花般若,翠竹法身;不住一物,皆入眼来;烦恼尽,而恼热自消。
人生如诗,处处是禅
别以为只有禅宗灯录里头的那些才叫公案、话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山河世界、一花一树,哪样不是在表法?哪样不可以拿来参,拿来用?这便是摩诘诗句后世入禅的道理。
王维少年得志,中年落魄,晚年明智。其实,他早年已皈依,是个虔诚的佛弟子。他一生随政治风云而起伏跌宕,看透的事何止一二,放下的也不止三四。从他趋近晚年的诗便可窥见,他所要的不过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简单与自在。他的人生如其诗,诗中有禅机。
正如宋人吴思道诗中所言: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
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
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