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木子读吧陪你的第1103天」
在谈到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时,最绕不开的是存款准备金这个概念。简单地说,存款准备金就是银行存放在央行,用来应对储户取款需求的资金。
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商业银行向央行上交存款的比例,你往银行存款100元,假如当前存款准备金率是10%,那么商业银行必须要先将10元存入到央行账户,只有剩下的90元才可以用来放贷。另外,除了法定存款准备金,银行也可以自愿把闲钱存在央行,多存进去的部分就叫超额存款准备金。
搞清楚了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率,降准就很好理解了,那到底什么是降准呢?与西方发达国家经常采用的直接加息、降息等方式不同,中国央行更偏爱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当降准发生时,央行在释放什么信号呢?
降准,指的是降低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各银行被央行“冻结”的资金,让商业银行可以将所吸收存款中更大的比例用于放贷或投资。比如,银行收进100元存款,央行降准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0%,现在降准一个百分点,也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变为9%,那银行可以放贷的金额就从之前的90元变成了91元。由此可知,降准意味着银行可以多放贷了,市场上的钱比之前更多了。
存款准备金的影响在于它直接决定了货币乘数以及货币供应量,关于存款是如何派生的,大家可以阅读木子这篇文章【钱从哪里来?】详细了解。银行通过多次放贷后总货币量会增加,增加的倍数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乘数”,它的数值等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下降,二者呈反向变动关系。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可直接作用于社会资金供应,当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时,不管大小老板还是打工人,都感觉生意好做、钱好挣,股市、房价、工资等都在大涨或小涨,给人的感觉就是哪儿都“不差钱”。
此时,可能意味着市场上资金过多,也就是货币供给量较大。这时政府就要稍微给经济降一下温,让大家不要过于激动,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挣钱的好日子更稳健、更持久。于是,央行作为货币政策执行者,通常会通过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降低货币乘数,也就是让吸收存款的商业银行将更大比例的钱存进央行,更小比例的钱拿出来放贷。这样,经济体系中的个人或企业想要贷款的话,就会变得比以前难一点,贷款的成本高一点。这样,社会上的资金就变少了,大家“不差钱”的感觉不再强烈了。
也就是说,当经济过热,市场上资金过多时,央行可以通过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降低货币乘数,让社会上的资金变少。相反,当经济增长乏力,或者社会上资金比较紧张的时候,央行就可以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银行可贷资金的规模,达到货币宽松的效果。
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很少听说他们在存款准备金率上做文章,而通常是以调整利率为主。那为什么我们国家更习惯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西方发达国家却喜欢调整利率呢?这是由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的。
一般来说,对基准利率的调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行政手段,典型代表是中国及一些东南亚和拉美国家;另一种是通过市场手段,典型代表是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市场化的利率调节方式主要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参与到货币市场中去,把基准利率调节到合适水平。
我们中国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利率上下限有所放开,但整体上放开程度有限,离完全市场化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中国央行对基准利率的调节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央行要求商业银行主要参考某一基准利率。
这种做法看似很直接,但是无法保证目标利率能够传导到整个市场。因为商业银行本质上也是企业,它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如果央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某利率经营存贷款,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商业银行的部分贷款业务就赚不到钱了,那么商业银行或许就会直接减少放贷业务。
所以,中国通过利率渠道“降息”,往往效果不好。但“降准”却可以真真正正地释放大量资金到社会,以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直接降低市场利率,从而实现真正的降息。这就是中国更偏爱调节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利率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外向型的经济模式。伴随着常年的贸易顺差,中国央行外汇储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外汇占款使得中国需要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人民币要与进入中国的美元对冲,也就是进来1万美元,我们要对等投放相应价值的人民币。于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老百姓可能会无缘无故地“被通胀”。
在这种情况下,为防止出现恶性通胀等问题,央行需要通过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冻结”多余的基础货币。
专注运动+财富管理:关于19年运动更多的分享,请关注:木子读吧,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健一生身,读千卷书,行万里路,2023与你一起见证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21308179/0342d481a427df4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