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枞阳有句话,“自成人一条龙,管成人一滴脓。”还有一个特色,要么成英雄,要么成枭雄。枞阳人聪明用在正处,就是英雄;用在歪处,就是枭雄。古往今来,枞阳出人,有能人有庸人,有坏人有好人。大多数人和各地人一样,不好也不坏。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好人与坏人都是两极,大都是中间人。这中间人一离开枞阳,自然而然地背了许多尴尬。下文写于2015年刚到池州时。那时候枞阳归属安庆。2016年枞阳归属铜陵。不管是池州还是铜陵,他们都不太欢迎枞阳人,当然除去历史原因,更多的是总想不劳而获,玩小聪明。
~~~~
下文写于2015年。
池州东至的同事说:“枞阳人名声最坏,有一句流行话是这么说枞阳人的:‘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九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枞阳佬’”。
听完同事的话,我的表情一定很苦逼。铜陵同事看了我一眼说:“是九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
他说这句话是想缓解一下我的紧张,但是我却更急促。
“枞阳佬”也罢,“安庆佬”也罢,反正是安庆区域的,总也脱不了“佬”字的干系。
网上搜“佬”字的解释:“当位于形容词或地名后,大多都带有轻蔑的意思,例如:傻佬、苏北佬。”
可见,“枞阳佬”“安庆佬”是何等称呼了。
小时候常听人说“北方侉佬”。“**佬”……“佬”这个字将鄙夷的眼神,高高在上的神情,不屑一顾的表情囊括无遗。
想不到,从江北到池州来,竟有此等“专名”。我一向对本土怀有崇敬,容不得别人说故乡的差迟,尽管那块土地早已没有当年的亲切感,而被一些“佬”们指点得面目全非。所有的眷恋,记忆全是自已度过的岁月,但是在异地说起故乡,还是有敬畏之情。
可能是出于对“枞阳”这块两千年历史的土地的热爱,以及对承载了自已往昔岁月那块版图的本能保护吧。
旁边的女同事是个福建人,她睁大了眼睛,专注地坐着听他们的对话。
我坐在办公桌旁,大声叫道“那不是真正的枞阳人,你说的是枞阳县范围内乡镇的人”。
铜陵同事又看了我一眼说“哪个地方人都有好有坏的,不能一概而论的。”
东至同事仍不依不饶:“安徽人的名声在全国都很坏,就是因为枞阳人坏,所有的安徽人跟着一起倒霉”。他也是安徽人,把安徽人的坏名声归于枞阳,这似乎有点过。除了枞阳人,难道安徽就没有坏人了么?
“枞阳人卖肥猪菜”最出名,东至同事又事实证明枞阳人的劣迹。
“肥猪菜是么东东?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呢?我可是土生土长的枞阳人,莲花湖畔,汉武帝射蛟台下成长起来,在那个名叫枞阳的小县城生活了半辈子的人。
虽然我对枞阳人的行径早有所耳闻,但是只是耳闻而已。那些事不是发生在我生活的那片枞阳小镇的。
小镇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民风纯朴。流经长江的长河水环城而过,从“上枞阳”流经“下枞阳”。上枞阳的“上码头”曾是商贾云集之地,而下枞阳的“渡口”直通长江,沿江一带,水运发达,直抵长江下游的南京。在江水旁长大的枞阳人,见过多少江流的澎湃,胸襟开阔,枞阳人分散全国各地,多有精英之士。如今生活在小镇的人,仍温文尔雅,谈吐不俗,喝茶,习文,谈古品今,生意人也中规中矩,没有那些极端之事。何时与“佬”字挂钩?
“是吗?”我说,你说的是枞阳境内的钱桥人,横埠人,汤沟人吧?
钱桥人是卖假银元的,全国各地行骗。
横埠人在外面男的扮和尚,女的扮尼姑,招摇撞骗。
汤沟人,贼精,没有办不了的事。更有传闻,女人特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但是这些都是上个世纪的事了。
那时候的穷,那时候要思“变”。只是他们不会想到,他们的“变”走上了邪路,害人害已。
“要是跟这些人比起来,枞阳人就是傻瓜了,别说你们恨他们,我也恨”。我说。
我的辩解是无力的。我知道,贵池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枞阳人,贵池人当中有很多一部分对枞阳人恨之入骨。
那天在池州网聊群里,有网友发了一段视频,并附言“江北佬的话真难听……”我特意看了一下,自已也笑了。确实是不好听,而且很多地方方言,我听不懂。但是确是真正枞阳境内的东乡方言,分不清是横埠的,还是白云哪个乡镇的,我知道,这些乡镇的人牛,个个是脱贫高手,大部分都是靠劳动,靠智慧,但确实刚开始捞第一桶金的时候,真的是不择手段。
当我看完那段视频后,第一个念头便是,是不是贵池人花了钱,让枞阳人配音特意传到网上,丢枞阳人的脸?
枞阳不少人也常自诩“九个湖北佬也比不上的枞阳佬”,不过他们说起的时候,满是自豪,没有任何不适感。如果看了那段视频,不知作何感想?也许会说,“江北人是过江龙,江南人是大孬子”吧?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听,褒贬分明。敬之,畏之?嫉恨乎?羞愧乎?或许,这是一个中性句,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吧。
但愿如此。但我更愿意反思。
为什么听不到枞阳人是“桐城派”真正的衣钵,听不到“桐城出名,枞阳出人”的美名呢?枞阳近现代出了多少名人杰士,多少忠义之臣?枞阳浮山中学是“状元”辈出之地,为什么听不到美誉盛赞?
这是纯粹的褒奖啊,可惜听不到。
枞阳,素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之誉。而在外的枞阳人,带给他乡的印象就是如此的“九个的湖北佬抵不过一个枞阳佬”么?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刚在网友空间的说说里又看到“安庆佬太滑”这几个字。我满是羞愧,尽管我很呆,离“滑”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我是安庆人,枞阳人。从上学到工作的籍贯栏里填的永远就是“枞阳”两个字。
唉,枞阳佬,安庆佬!
说着,说着,我真的很恼火。
五百年,我的先祖从江西婺源来到安徽,两兄弟一个看到贵池莲花峰风景优美,就在那里驻了下来,后人沿续了贵池莲花井何氏;而另一个到了枞阳青山石矶,见那里山水宜人就在那里生息,延续烟火就有了青山何氏。
如今,两兄弟的后人一部分成了贵池人,一部分成了枞阳人。
前年,我在贵池培训普通话,那个老师是我的同宗,他说“我们贵池人学普通话容易,嗯,江对面的枞阳人,就难多了!”
我坐在台下,心里打翻了五味瓶。
试想,如果哪天在贵池我遇上我的宗家,他会不会听说我是枞阳人,会朝我啐一口“呸,江北佬!”
如果是这样,我的祖先兄弟啊,你们在泉下会不会相拥而泣?
呵,呵,我实在是不想做“江北佬”“安庆佬,”更不要做抵过九个湖北佬的“枞阳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