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哲人:请坐下,如果这样的话,意见不合也很正常,在这里,我首先要简单说明一下辩论的基础部分,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学如何理解人的问题。
青年:要简略!拜托您,一定要简略!
哲人:刚才你说人的性格或秉性无法改变,而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
青年:生活方式?
哲人:是的,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青年: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哲人: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上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也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青年:世界观?
哲人: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也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种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青年:不还是有点难吧,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很接近生存方式呢?
哲人:可能也有这种表达方式,如果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是人生的状态的意思,你一定会认为秉性或性格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变,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青年: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哲人:是的,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青年:也就是说,我不仅选择了不幸,就连这种奇怪的性格也是自己一手选择的?
哲人:当然。
青年:哈哈,无论怎么说,您这种论调都太勉强了,当我注意到的时候,我就已经是这种性格了,根本不记得有什么选择行为。先生,您也是一样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格,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哲人:当然,并不是有意地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并且在选择的时候,你再三提到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人种,国籍,文化或者家庭环境之类的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如此,选择了“这样的我”还是你自己。
青年:我不明白您的意思,到底在什么时候做了选择呢?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约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
青年:那么退100步,不,退200步讲。假设十岁的我无意识地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但是那又如何呢?说是性格也好,秉性也好,或者说是生活方式也好,反正我已经是这样的我了,事态又不会有什么改变。
哲人:这不可能,假如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青年:重新选择?
哲人:也许你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许你连生活方式这个概念都不知道,当然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
而且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你也许会有不满,也许会对别人的出身心生羡慕。
但是事情不可以仅止于此,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
青年:那么,如何才能够重新选择呢?并不是一句“因为是你自己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所以现在马上重新选择”就可以马上改变的吧!
哲人:不。不是你不能改变。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青年:您说什么?
哲人:人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像现在这样促膝而谈的瞬间,也在进行着选择,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青年:不不不,这完全讲不通,我很想改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心,既然如此,又怎会下不改变的决心呢?!
哲人: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青年:您是说想要改变,但又害怕改变?
哲人: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便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青年:现在您又用了勇气这个词语啊!
哲人:是的,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的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未完待续……
下节预告: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