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和“问题”几乎成了同义词,是罗杰·费希尔《沟通力》中的一句话,深以为然。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误解,如果消除了误解,问题也就消失了。
“误解”和“问题”几乎成了同义词今年5月份,坐飞机去看闺女,飞机的座位是事前选好了的8D。
上了飞机以后,发现自己的座位被一个小伙子占了,因为心里有数,飞机是登机时就定好了座位的,一票一座,不会乱的。于是就不急不恼地与小伙子沟通。
我:你的机票是这个座位吗?
小伙子回答:是呀,人家跟我换的座位,把我领到这里的。
我:你能不能看一下你的登机牌?
小伙子拿出登机牌:哦,是8B。小伙子主动换了座位。
我踏踏实实地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以为没事儿了吧。
没过多久,一位阿姨用手指敲打我的肩膀,边敲边说:你坐错位置了,这是我的座位。
我看了她一眼,揉了揉被敲疼了的肩膀,这阿姨真有劲儿,说:这怎么是你的位置呢?是我的啊。
阿姨指着座位头顶行李箱上的标牌,说:上面写的8C是靠近过道的座位,你坐的是我的座位。
我看了一下标牌,的确8A靠近窗户,8B在中间,8C靠近过道,但是靠近过道有两个座位8C和8D,怎么能够说8C就是我现在坐的位置呢?
我:8C是那边那个座位。
阿姨可不饶人:别骗人,8C就是这个座位。
我瞬间成了骗子了,因为被误解,心里顿时升起了无名火。
我看了看我的8D与8C座位的区别,8C在经济舱的第一排位置,对着商务舱的过道,人来人往比较乱,8D空间大还安静。
这位阿姨估计是怕我跟她抢这样一个好座位吧。
我还有点儿懵的时候,刚才从我的座位挪开的小伙子说话了:座位扶手上有座位号,8C是这边。
一下子所有的事情都明朗了。误会没了,问题也解决了。
带着有色眼镜看我的这位阿姨,看我就是“骗子”,没有任何偏见的小伙子,看我就是个正常人。
面对面地交流沟通都可能造成误解,何况我们还经常面临着非直接信息的交流呢。
“误解”是问题的起源。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无时不在,达成有效的沟通,才有机会促成彼此的协作。
罗杰·费希尔的《沟通力》推崇的是保持理智与情感的平衡。
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非理性的因素。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我们经常做出感性而不是理性的反应。情感,比如害怕、愤怒、沮丧甚至爱情,都有可能破坏原本理智的行为。但是情感是正常的、必要的,在解决问题中往往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能传递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整合资源,以利我们采取行动。事实上,理智离不开情感。如果理智与情感能保持某种平衡的话,交往双方就能更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分歧。
双方了解越深,就越有可能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采取得越温和,双方就越能够互相合作。
要实现有效的沟通,要有对有效沟通的期望。
我们看一看强制手段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
攻击对方
将谈判视为争斗
过早下定论
摆出立场
非此即彼,没有其他选择
使对方屈服
威胁对方,让对方没有退路
有效的沟通的替代方案:
就事论事
将谈判看做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
乐于接受别人的说服
讨论各方的利益所在
设计多种选择方案
以理服人
改善自己的选择方案
从以上对比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彼此理解、多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对促成有效的沟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样看来,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简单地说,就是减少误解,实现有效的沟通,最终实现互相的理解。
都说没有沟通解决不了的问题,沟通的深度够了,问题就解决了、明了了。
沟通要想成功,有一方一定是积极主动的,越静默误会越深。
虽说误会的关系是双方的,但一方的努力就能够很好地改善双方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态度会彼此影响,我们从自己的一方改变自己的行为,对方的回应也会跟着改变。做积极主动化解误会的一方,可以让对方也变得积极主动一些。
这就是我的所谓的“镜子理论”:你的行为方式会像镜子一样反应在对方的行为方式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