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
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7种素质:
1. 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2. 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
3. 熟悉掌握国际惯例;
4. 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5. 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
6. 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 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
中国人才结构
由于中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所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人才资源结构的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传统产业人才多。新技术领域人才少;
二是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
三是专业型人才多,综合型人才少;
四是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
五是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才多,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才少;
六是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这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物质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沟通,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创新。
上一辈人,追求的是温饱,是物质生活,这一代90和00后,以及一下代人,更多的是文化,品位,更大程度的自我价值的提升和认可!
1.时代性和社会性。即认为人才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才,离开了社会和历史就无所谓人才。
2.内在素质的优越性。认为人才拥有优于一般人的素质,没有较高的素质,难以成才。
3.社会实践性。强调实践出人才,人才的劳动成果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4.普遍性和多样性。即认为不仅“行行出状元”,而且不同劳动性质的工作岗位上也有人才。
5.劳动成果的创造性。强调人才的劳动不同于一般人模仿性和重复性的劳动人才的劳动成果是创造性的。
6.贡献的超常性。由于人才的劳动成果往往具有创造性,因而人才的贡献远大于一般人。
7.能力的差异性。即认为不同行业的人才各有所长,同一行业的人才也各有千秋。
8.作用的进步性。认为人才能以其创造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因而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