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 妈,我 出 门 啦 ”

“ 妈,我 出 门 啦 ”

作者: 曾菲一个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19:32 被阅读0次

春节假期接近尾声了,又到了要和爹妈说再见的时候。

今年过年前我回家呆了几天,临近过年时离开了家。

出门的前一晚妈妈和我感慨,“最近觉得你心事重重,但也不愿意和妈多说了,我们的关系是不是越来越疏远了。”

听完这句话我竟然不知如何解释,闪躲开妈妈的眼睛,摆摆手说,“你多虑了,只是最近事情太多,我只是想自己待会。”

那一晚辗转难眠,人越长大越能明白,我们在这边做决定时,另一边总有人因这个决定而受伤,世事难两全。经常莫名其妙就背负了叛逆、自私、任性、无理取闹等负面标签。

我们和父母的界限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弗洛姆(Erich Fromm)说:“人的一生只是生下他自己的一个过程;事实上,只有在我们死亡时,才完成了生的过程。”

根据蒙台梭利提出的人类的四大发展阶段,我们成年后处在最后一阶段,被世界和国家所吸引,学习如何控制情绪、把握权力和抵制诱惑,开始思索及铺陈人生道路。明心见性,向内求索,寻找自己的宇宙任务或是人生价值在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仍然在追求经济和精神的独立。

上车前,妈妈说了句,“不是我们的谁变了,只是人生又到了一个新阶段。”

理 解 万 岁。

抱了抱妈妈,我和以往一样钻进车里,对着车窗外的妈妈挥手喊:

“妈,我出门啦!”。

世间千万种爱,都是为了更好地在一起,

只有伟大的父母之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

只要成长的车轮不停,父母与孩子就必然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分离。

每一次分离,都是一次“断奶”,都是一篇独立宣言,亲子关系都会有微妙的变化。

在蒙奶奶提出的四大发展阶段中,她认为人类在这四个发展阶段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独立,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吸引力。

其中,在第一和第三发展阶段的三角形是深色的,代表这两个时期都是身心灵产生巨变时期;

第二和第四阶段则属于稳定期,代表着两个时期是个体整合,恢复平静的时期。

第一阶段(0~6岁)

任务是「身体的独立」,被「家」吸引;

第二阶段(6~12岁)

任务是「心智的独立」,被「学校」吸引;

第三阶段(12~18岁)

任务是「道德的独立」,被「道德和社会」吸引

第四阶段(18~24岁)

任务是「精神和经济的独立」,被「国家和世界」吸引。

我们从「家」出发,最后走向最广阔的「世界」。

分离,并不是隔绝或者孤立关系,相反,它更像是孩子与父母的双人舞,需要共同探索和追寻,最终建立起清晰的边界,让孩子成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的是经常令我们感到困惑和痛苦的是第一和第三发展阶段的分离,人们经常将它们定义为孩子的叛逆期,但其实理解和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也就没什么叛逆期可言了。

翻脸如翻书的Terrible Two

拥有这辈子最奇特发型的青春期

0~3岁时属于无意识创造期,孩子经历出生、断奶、爬行、站立和行走,以及走进幼儿园。分离不仅是外在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我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的内在感知,是实现从一体到分离的过程。

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的心理诞生理论,将出生到3岁,划分了四个心理诞生阶段。

其中,第二阶段(4、5个月到1.5岁)践行阶段,4个月开始爬行身体就开始能自主离开母亲,到1.5岁时小baby已经能自由地站立和行走,这时候孩子身上有一种”全能”的感觉,自恋达到高峰,任何事情都希望“让我自己来”,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热情。

然而,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全能感是非常脆弱的,在《必要的丧失》这本书中非常生动地描述这时期的宝宝:

就如同我们在空中走钢丝,期间还非常得意地炫耀一两个杂技。突然,低头看了看脚下,这时惊讶地发现“噢!天啊!钢丝下没有防护网!那种完美的全能感瞬间消失,安全感也随之消失。      妈妈便是那张安全防护网。

于是那个自恋的孩子失去了万能的感觉,依赖感增强,于是进入了第三阶段(1.5岁~3岁)和解阶段。

一方面,第一次探索和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无助、渺小和孤独感,令他们自尊受到打击,意识到妈妈这张保护网的需求。

另一方面,已经体会到了自主独立带来的快乐,不愿意再退回一体依附的共生状态。

所以,孩子会出现“退化”的怕生黏人现象,通过各种方式试探“保护网”是否还在。例如明明自己在1.2岁时就会提裤子,到了1.8岁却突然不会,要求妈妈帮忙;明明自己会走路,却总要求抱。

也会出现冲突性愿望中犹豫不决的现象(就是纠结),例如,明明很困了,却不停打滚要和妈妈玩不愿睡觉。

马勒的理论让我们意识到,父母在孩子从一体走向分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理解和接纳孩子在心理发展期遭遇的困惑、恐惧、焦虑等障碍,帮助他们探索现实客观世界,缓和坚定地从共生状态逐渐过渡到独立个体化,才能顺利完成分离。

蒙台梭利认为,对于0~3岁的孩子要给予充足的爱和关注,同时通过设置有准备的环境,满足孩子自由探索的需求,发展秩序感,发展动作协调能力,培养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电影《少年时代》中,小男孩的青春期)

刚才我们描述的阶段是不是和12~18岁的青少年叛逆阶段非常相似呢?

身心发生的巨大变化,非常在意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要么特别不自信要么特别自恋;除了家庭和学校,更期望在社会中确认自我的存在;渴望独自居住或者闯荡世界,又由于无法完全实现心理和经济独立;爱我们的父母,又不愿意完全听命于父母。

蒙台梭利将这阶段的孩子称为「人文的探索者」(humanistic explorers),将学校设在远离城市的农场里,孩子们可以半天上课,半天工作,包括学习农场经营、种植瓜果蔬菜或饲养牛羊等,初步从事创造力的工作,进一步实现个人价值,逐步实现与父母的第三次分离。

从前的未来,是此刻的现在;未来的过去,也是此刻的现在。

电影《少年时代》,十二年的拍摄记录美国德州的孩子成长,从家庭和社会的变迁反映“活在当下”的主题。

电影最后小男孩成年了,要离开家上大学了,面对分离,妈妈显得非常焦虑,她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只是觉得生活应该不止这些。

经历了人生一系列的里程碑,结婚、生子、离婚、努力获得学位获得好的工作、再婚再离婚.....历尽艰辛,终于送孩子们上大学,然而,当孩子们都离开家了,分离带来的落空,让她觉得这是一辈子最难过的一天,前方不再有清晰的目标,似乎一抬腿下一步就是坟墓了。

父母最主要的作用是重要Role Model。

小男孩小女孩,会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女人,学着我们现在的样子,建立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婚姻家庭模式和亲子关系模式。

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始终会和孩子分离,能做的是理解它为必要的丧失,就如同接纳我们身体的衰老一样。

同时,把握当下,和孩子一起成长。

相关文章

  • “ 妈,我 出 门 啦 ”

    春节假期接近尾声了,又到了要和爹妈说再见的时候。 今年过年前我回家呆了几天,临近过年时离开了家。 出门的前一晚妈妈...

  • 我的靓丽老妈

    “老妈,我的长裙哪去啦?”我拉开衣柜的门喊到。 “说了多少次了?不许叫我'老'妈,要叫我'靓'妈!”老妈穿着我...

  • day5

    早起陪妈妈买菜做饭,啦啦啦啦。 11:00-14:00看c,c语言虐我千万遍,我待它如初恋。14:30出门浪,浪里...

  • 遇见校草

    图没画好没有办法脑洞不足千万不要喷 清晨“啊~”?“起来,要迟到了?”?“知道啦!妈!”妈“唉” 我看着嘛嘛走了出...

  • 快停手!宝宝出牙有早晚,盲目补钙属于揠苗助长!

    我宝4个月就长牙啦 宝妈傲娇脸 我宝10个月还没出牙 宝妈沮丧脸 为什么一样大的宝宝 出牙却有早晚? 宝宝出牙是成...

  • 出 门

    宝宝站上窗台 看着雨花弹跳地面 妈妈,你何时带我去玩 宝贝,下雨了怎么出门 打伞就可以哟 宝宝倚着栏杆 望着炎日照...

  • 出 门

    文/夕棠 在屋内看了一天的书,到下午三四点时,便觉得有些孤寂,不知为何想起了蛋糕的奶油香味,好像一点甜味便可以调剂...

  • 出 门

    出 门 李启雄(笔名:海甸人) ——被九小同学群讨论出门所激起的话题 出门 也是一种奢侈 因为 每一次都消耗口罩 ...

  • 妈,我知道啦!

    明媚已经是幼儿园大班了,虽然现在幼儿园没有什么作业,但是她也还是挺忙的。 放学后,她还有线上课5个(编程,画画,阅...

  • 二狗−日常挨揍(三十)

    二狗妈在门外一遍一遍的催:“狗又去扒门啦,还不起床!!!” 二狗妈往上提着门一点点推开,老木门蹭着洋灰地吱吱的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妈,我 出 门 啦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zb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