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第一节课前去巡视校园,走到六年级教室的时候,一个女孩子走过来,很着急地向我求助:“老师,我们班的卫生工具柜打不开了,你可以帮帮我吗?”
我点点头,跟着她来到了他们班的工具柜前,只见工具柜的门栓不见了,门的下边露出了两根布条,我明白了,是这两根布条把门卡住了,而门上的栓又不见了,无处着力,所以柜门打不开了。
我试图用手掰一下门,门纹丝不动,我又试着把手指伸到门栓的圆孔里去,然后把门往外拉,还是没有效果,我只能表示没办法,提醒她找别的人帮忙。她马上跑到附近,找来了清洁工,谁知道清洁工手头上也没有可供使用的工具,她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不一会儿找来了学校的电工,这才打开了工具柜。
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想到寻求他人的帮助,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做事的一条原则。这个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像有的孩子那样急得抓耳挠腮,也没有像有的孩子那样直接放弃解决,而是选择了积极面对,她首先向我求助,在我未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又找来了清洁工,当清洁工还是不能解决,她又转身找来了电工,最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孩子在求助的时候不急不躁,一直在根据遇到的情况思索对策:自己不能解决便寻求帮助,我不能解决便寻求其他人,徒手不能解决便向可能有工具的电工求助,直到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我想这样的一个孩子,她对待学习和生活一定是主动的。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当她意识到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寻求他人的帮助,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当找到的两个人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她会继续寻求第三个人的帮助,直到解决问题为止,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是主动积极的。可以想到,这个孩子在平时一定是乐于去攻坚克难的,当然也一定有过寻求他人帮助解决问题的经历的,所以她知道主动寻求他人帮助是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的。
我想这样的一个孩子,她的心态一定是开放包容的。很多孩子在面对这样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采取的是两种方式:打或者逃,要不就是跟自己较劲,使出蛮力来试图解决问题,结果是用力越猛问题越严重,最后气急败坏,对自己很不满意;要不就是怔怔地站在原地,等着别人来解救,或者干脆逃离这个地方,放弃这个问题,眼不见为净。但是这个孩子没有这样做,而是积极寻求帮助,她知道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她接受自己的力之不逮,她明白寻求帮助并不丢人,而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又或者,她还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与短板,懂得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意义。她敞开自己,袒露自己的柔弱,不仅解决了问题,也让自己获得了成长: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她就知道如何解决,或者更好地求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