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是不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对心理学感兴趣”?

是不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对心理学感兴趣”?

作者: 暖香盈袖 | 来源:发表于2016-09-30 16:00 被阅读0次
    为自己而活.jpg

    总有人问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去学心理咨询?”
    我总是说,嗯没错是这样。
    可是,每个人都带着问题在生活啊。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要不要去正视自己的问题?
    要不要去理解自己的问题?
    要不要“修通”一部分问题,然后坦然接受另一部分问题?
    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它也不是问题,而是资源、是你的独特性?
    我很喜欢的一位老师课上提到,其实现代之前,我们都在“建构”,所有的状态都是正态分布的,就像这样:


    参照正态分布曲线.jpg

    在当时,落在中间的是“正常人”,落在两端的,无论是某种状态“过多”还是“过少”,都是病人。
    比如说:
    你比大多数人都需要更多的、更多的安全感?你有病。
    你好像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不怎么需要安全感?你有病。
    你比其他人敏感,你的情绪波动比很多人都大?这样是不对的,你应该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
    你喜怒不形于色?可是想哭就哭开怀则笑才是值得过的人生啊。
    ——那么,当我和世界不一样,能不能行!
    行的。在后现代看来,很多之前会归类在“病症”里的状态都不再是“病”了。除非它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和社交。和别人不一样就不一样了呗。

    后现代,就是对于权威的和主体价值观的另辟蹊径,开始去“解构”,开始对于整体世界权威与高大全的反叛。
    现代以前,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解释都偏向于统一的,全面的、权威的解释;
    社会对于大众的普遍要求也是要统一的信仰,统一的着装,去划分阶级;
    利用宗教、或是“天命”,来告诉大家唯一的合法统治者是谁。

    然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反思:
    神学是不可推翻的吗?
    牛顿的经典力学是不可推翻的吗?
    人们对于绝对权威,绝对意志,一切的不可触碰的绝对,都开始了反思。
    开始了“解构”,对于任何事物的解释,更愿意趋向于个体的、独特的、有所表达的、不从属于以前的。
    尼采说,上帝已死。


    上帝已死.jpg

    于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或不一样,不再是“生病”与否的标准了。
    是吧,有病就有病吧。
    毕竟“自认完美”在心理咨询的视角来看,一样叫有病。
    病得更不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不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对心理学感兴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zl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