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海文荟
我看中考语文试卷

我看中考语文试卷

作者: 涓涓浅语 | 来源:发表于2019-06-18 14:33 被阅读268次

            备受社会关注的高考中考落下帷幕,高考选拔人才,中考学业检测,对学生人生都很重要。

            现在各大群里热议的是中考试题以及各位专家压题的情况,某某试卷中心压了什么?仔细一看不是,都在为下一年造势。最近两年的语文中考试题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一些猜题的人摸不着头脑。

    我看中考语文试卷

            部编语文教材坚持守正创新,立德树人。语文试题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优秀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弘扬传统文化。今年语文试卷结构大的没变,还是四大项,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卷面。但在细节处发生了改变,第一大项的第二小题把惯常的小语段联系和名著的考察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温儒敏先生说过的用考试的形式倒逼学生读书了。何止逼学生读书,也是逼老师读书呀!合在一起分值发生小小的变动,综合性学习读古诗,考查了应用文通知,出现考病句,错别字,通知格式。古诗的内容,律诗的要求。

        第二大项阅读,三个阅读:散文,非延续性文本,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题型基本稳定,议论最大的是非延续性文本,也是新加进考纲的。

      【相关知识】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非连续性文本是指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它们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打乱了原来的顺序,仍然可以表达原来的意义。所以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命题热点】

    l、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2、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写出探究结果。

    3、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解题技巧】

    (一)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1、通读材料

    a. 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b. 读懂图表。

    2、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找准文本所展示的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二)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备考练习】

    (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017全国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由高考的类型到中考的变化,中高考接轨,给我们初中老师提了更高的要求。

              作文材料作文,改变安徽省中考近十年地命题和半命题作文。

          稳中求不变是命卷的原则,学生答题怎样,只有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看中考语文试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zx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