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学校发教材,看着“老朋友”“老面孔”,随意把它丢在桌斗里,顺手扒拉出纸张泛黄写满知识点的旧书,这可是我上课的“大宝贝”啊!
中学教材很少有改动,我的八上地理书,历经七八年,帮助过三位老师上课,兜兜转转留在了我手里。第一遍教的时候,借助密密麻麻的活动题答案,标记和符号,我慢慢把握到重点;第二遍教的时候,我细致入微地研读每句话、每个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在书中啊!第三遍教,也就是今年,我不敢大意,先对比新旧教材中数据变化(如人口普查总人数有所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再反思上课时有没有讲错的地方(去年我告诉学生台风是热带气旋,日本位于温带,纬度较高,不会发生台风现象,实际上日本东南沿海常有台风光顾),最后把活动题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情境化问题。
读教材发现,“低碳生活”:低能量、低消耗、低排放就在活动题中隐藏着;地理课后题为什么叫“活动题”呢?目的在于教师带领学生活动找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教材上安排有辩论赛(八上围湖造田利大于弊)有绘制地理知识树(七上)有土地平整意义、某地产业规划等社会化问题。我在上课讲题时,常有这种感觉:我的学生不是十三四岁的孩子,而是规划专家、环境保护专员、农业科学家、气象家……
教材,每读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收获,钻进去,反复咀嚼,嚼烂后,再去做题,一定有洞穿一切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