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朋友的单位办事,午餐时间,朋友请我到他们职工食堂就餐。这里实行的是分餐制,我数了数厨房前面桌子上摆着的菜肴,足足28道,蛋羹、蒸鱼、小炒牛肉、炸排骨等。甚至连红糖煮蛋、沙拉、水果、甜点都有。只要付费,就可买到,就可吃到,真的太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回忆过去的食堂,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一九五八年,办大食堂。一村人只有一个吃饭的地方,在王地主家的大院里。这是栋古旧的四合院,正宅三间大瓦房,耳房三间,对厅三间,一个青石板镶嵌的院心。我祖母说,到了吃饭的时间,一村人拿着饭票,来这里打饭吃。老的少的,大的小的,男的女的,抬个大碗,拿双筷子,一拥而入。碗盆叮当,呜哩哇啦。你要抢在我前面,我要抢在你前面,谁都希望自己先打到饭,谁都希望自己先吃到饭,最后是力气决定一切。等待打饭的人,有的饿得有气无力,有的怨声载道,也有的咒爹骂娘。
这是人在的地方,这是吃饭的地方,不是牛马牲口聚会的场所,总还得有点纪律。邵支书做了个决定,不再全村人来这里打饭吃了,一家人来一个,提着篮子来,或是端着饭盆来,按照饭票打饭带回家去吃。
最先的大食堂菜不多,也不好,但米饭还是可以保证的。村里有几个人到金马集市上去赶街,到吃中午饭的时候,都大集体了,市面上没有一家饭馆可以提供餐饮,到大食堂去,跟管事的说一声,照样打了饭来吃。寨子人家来了亲戚朋友也还是一样,只要告诉食堂工作人员,就会多得到一份饭菜。
好景不长,逐渐就没有粮食了。也还有一些老人回忆说,粮食是有的,锁在大仓里,持枪民兵看守着,要留下支援国家,还有一说是要赔苏联的债务。饥荒到来,饥饿到来,当然免费的午餐也就停止了。闲时吃稀饭,忙时吃干饭。后来啊,连这一点也做不到了,粮食极度短缺,瓜菜代。正值大跃进年月,粮食产量大跃进,连吃饭都大跃进了。把大米拿来放在锅里炒,炒泡以后加水煮,一千克大米做出五六千克饭来,再加进菜叶子,加进豆糠,加进野菜,一千克大米就可以做出15至20千克的菜饭来。
我姐姐那时只有七岁,端着一盆菜饭走回来,路上跌倒。还算她紧紧抱住饭盆,只有少许洒在地上,大部还在盆里。一个小饭团滚到灰堆里去,哪里舍得丢,捡起来吹吹灰土,照样吃下去。再后来,大食堂实在办不下去了,只有解散,各家自己回去做饭吃去。
我15岁到县城读书,吃的当然是学生食堂。几间小平房,一个水塔,一个院子,一道没有门扉的门,几个男女大师傅,加上锅勺瓢盆,构成了学生食堂。六七百学生的一日两餐就在这里解决。早晨一节自习课,三节正课,11点钟放学。到现在了,我还忘记不了,到最后一节课,饿啊,饿得心慌缭乱,饿得嘴里流清口水,根本听不进老师讲什么,只想着钟响、下课、吃饭三个词。一放学,几个要好的男生早就约定,由一人冲锋回宿舍取了碗和调羹,其他的跑步去食堂排队。站在前面先打饭,排队在后面的后打饭。放学了还要自己把自己留下来坐在教室里写作业,这是现在才有的风景,那时是没有的,毕竟吃饭是压倒一切的事情。如果连吃都不积极,那肯定是思想有问题,这是当时大家常说的话。
光米饭装在竹筐里,满满的,摆在屋檐下的台阶上。厨房的大灶上支着半人高的甄子,盖在甄子上面的草锅盖呼噜呼噜冒着热气。一个厨工随时把甄子里的饭用大瓢挖了装到筲箕里,抬来加进饭筐。大师傅坐在木凳上操作,他旁边立着个小工收取饭票。师傅脖颈上横担块白毛巾,一手拿木勺,一手拿只搪瓷口缸。我们把饭碗伸过去,师傅缸勺配合,快速挥动一下,这就是卖给你的半斤(500千克)饭了。
许多同学总是在抱怨饭打少了,不够吃。可你再抱怨食堂也不会怜悯,补饭给你。大家处于长身体的时候,但却没有吃的,那个年代的现实就是这样,全国人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着。饭打不够,这种情况是有的。如果师傅的勺子挖到一个饭团给你,你碗里的饭就会多于半斤;如果挖着泡乎乎的饭给你,就会少于半斤。可在那样紧张的就餐时间里,用秤来称量是做不到的,只能这样,相对公平。
菜装在大铝盆里,只一个。要么大白菜,切成块,放个煳辣子合着炒炒,三分钱的菜票交出去,师傅舀一勺放在你饭头起;要么老南瓜,砍成块,白水煮熟,一个菜就是一勺子老南瓜。洋芋做菜,算是比较好的了。师傅倒出半口袋洋芋在盆里,水管拉来,冲些水进去,穿了雨鞋在盆水里不断踩踏,把洋芋上的泥巴洗干净,再放水漂洗一两次,拿到案板上切成片,倒进大锅里,加了水和油盐一起煮。偶尔会有一点油渣在里面,那是上好的菜了。师傅洋芋了,汤水了给你舀一勺子,拌合在米饭里,又香又好吃。有时候食堂也会熬老红豆做菜,卖给学生,熟了加点油盐进去,其他调料就没有了。同学们知道,红豆是汤好吃,有的端着饭去,向师傅多讨勺汤,人家不给。你懂得豆汤好吃,师傅一样知道。
每两周食堂供应一次肉菜,多数时候是回锅肉,一份一份装在紫色土碗里,摆放在桌子上,交出两角钱可以买到一份。就是这么一点小钱,拿得出来的学生也不多。大家都想吃肉,非常地想吃肉,可没有钱来买。实在嘴太馋了,四个人约起来,你出五分钱,我出五分钱,买来一个肉菜,一个夹一片尝尝。那时的学生是读苦书,苦读书,一点也不假。
社会发展,经济富裕,生活富裕,终究那样的食堂一去不复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