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本章出自:泰伯篇
【注释】
①泰伯:又叫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的圣德,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传给幼子季历。长子泰伯为便父亲愿望实现,便偕同仲雍出走他国,使季历和姬昌顺利即位,后来姬昌之子统一了天下。
【翻译】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社稷辞让给季历,人民简直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
【感悟】
泰伯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为了让才大德高的姬昌有机会治理国家,他多次让出自己应得的王位。这种让贤之举堪称至德,孔子对此推崇备至。
禅让之礼古已有之,但在夏朝开创“家天下”之后,禅让的事情就基本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为了争权夺利而父子兄弟相残。在这种背景下,泰伯的让位之举更显高尚与明智。而后世证明周文王积善行仁,开创基业,周武王继往开来建立西周,后来又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以说泰伯让出了一个延祚几百年的辉煌朝代。
反观那些争权夺利的父子和兄弟们,能长治久安者就相对较少了。由此可见,孔子赞美泰伯并不只是因为他个人让贤,天子之家因有这样的美德,更加得到了民众的拥戴,由此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形成了和谐和睦的风气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