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vue2.0源码解读系列 - 来自vue的神秘礼盒

vue2.0源码解读系列 - 来自vue的神秘礼盒

作者: 自律财富自由 | 来源:发表于2021-01-12 09:58 被阅读0次

    目前vue3.0打的很火热,都已经出了很多vue3.0源码解析系列的博客, 但是vue2.0的源码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细品一下, 掌握了原有通用的源码原理,才能知道新版本的vue3.0到底做了哪些更改。如果已经很熟悉了,可跳过~

    首先整体看一下整个页面渲染的流程图, 顺着这张图我们再带着问题深入研究, 相信很快就能攻克阅读Vue源码的困难。

    Vue执行机制

    初始化及挂载:new Vue() -> $mount

    初始化及挂载

    从文件夹core/index.js入口,看到 import Vue from './instance/index'这句话;

    接着我们定位到instance/index.js文件,看到
    import { initMixin } from './init'

    function Vue (options)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this instanceof Vue)
      ) {
        warn('Vue is a constructor and should be called with the `new` keyword')
      }
      this._init(options)
    }
    initMixin(Vue);  // 这个Vue参数在当前文件定义了
    

    可以看到: 上面Vue构造函数中,执行了this._init(options)
    this是指当前的Vue实例,是从initMixin()函数中定义的。

    我们定位到:instance/init.js可以看到:

    export function initMixin (Vue: Class<Component>) {
      Vue.prototype._init = function (options?: Object) {
        const vm: Component = this
        ... // 省略中间的处理
        vm._self = vm
        initLifecycle(vm) // 初始化生命周期
        initEvents(vm) // 初始化事件
        initRender(vm) // 初始化render
        callHook(vm, 'beforeCreate')
        initInjections(vm) // resolve injections before data/props
        initState(vm) // 初始化props、 methods、 data、 computed 与 watch 等
        initProvide(vm) // resolve provide after data/props
        callHook(vm, 'created')
        ... // 省略一部分处理
        if (vm.$options.el) {
          vm.$mount(vm.$options.el) // 初始化之后调用 $mount 挂载组件
        }
      }
    }
    
    • 在 new Vue() 之后。 Vue 会调用 _init 函数进行初始化,也就是这里的 init 过程,它会:
      • 初始化生命周期:initLifecycle(vm)
      • 事件:initEvents(vm)
      • props、 methods、 data、 computed 与 watch 等选项: initState(vm)
    export function initState (vm: Component) {
      vm._watchers = []
      const opts = vm.$options
      if (opts.props) initProps(vm, opts.props) // props
      if (opts.methods) initMethods(vm, opts.methods) // methods
      if (opts.data) {
        initData(vm) // data
      } else {
        observe(vm._data = {}, true)
      }
      if (opts.computed) initComputed(vm, opts.computed) // computed
      if (opts.watch && opts.watch !== nativeWatch) {
        initWatch(vm, opts.watch) // watch
      }
    }
    
    •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 设置 setter 与 getter 函数,用来实现「响应式」以及「依赖收集」,后面会详细讲到,这里只要有一个印象即可;
    (Q1: Vue的响应式以及依赖收集是如何实现的?)
    • 初始化之后调用 $mount 会挂载组件。

    • 如果是运行时编译,即不存在 render function 但是采用 template进行渲染 的情况,需要进行「编译」步骤。

    (Q2: Vue的模板编译过程?)

    编译

    compile编译可以分成 parse、optimize 与 generate 三个阶段,最终需要得到 render function。


    编译

    查看compiler/index.js文件:

    import { parse } from './parser/index'
    import { optimize } from './optimizer'
    import { generate } from './codegen/index'
    import { createCompilerCreator } from './create-compiler'
    
    // `createCompilerCreator` allows creating compilers that use alternative
    // parser/optimizer/codegen, e.g the SSR optimizing compiler.
    // Here we just export a default compiler using the default parts.
    export const createCompiler = createCompilerCreator(function baseCompile (
      template: string,
      options: CompilerOptions
    ): CompiledResult {
      const ast = parse(template.trim(), options)
      if (options.optimize !== false) {
        optimize(ast, options)
      }
      const code = generate(ast, options)
      return {
        ast,
        render: code.render,
        staticRenderFns: code.staticRenderFns
      }
    })
    

    可以看到,先创建了一个编译器, 创建成功后:

    • 调用parse函数生成AST抽象语法树
    • 如果选项中的optimize为true, 则需要进行优化, 调用optimize函数
    • 接着, 根据生成的AST,通过调用generate函数生成代码段对象
    • 最后将AST、code对象中的render字符串(VNode渲染所需要的)
      、code中的staticRenderFns字符串包裹成一个对象返回。
    parse

    parse 会用正则等方式解析 template 模板中的指令、class、style等数据,形成AST。(如何解析?)

    optimize

    optimize 的主要作用是标记 static 静态节点,这是 Vue 在编译过程中的一处优化,后面当 update 更新界面时,会有一个 patch的过程,diff 算法会直接跳过静态节点,从而减少了比较的过程,优化了 patch 的性能。

    (Q3: Vue是如何区分静态节点的?Vue的patch过程?diff算法做了哪些事情?)
    generate

    generate 是将 AST 转化成 render function 字符串的过程(如何转换?),得到结果是 render 的字符串以及 staticRenderFns 字符串。

    在经历过 parse、optimize 与 generate 这三个阶段以后,组件中就会存在渲染 VNode 所需的 render function 了。

    (Q4: VNode是什么?)

    响应式

    响应式

    当render function被渲染的时候,会读取对象中的值, 从而触发getter函数进行依赖收集。依赖收集的目的是将观察者Watcher对象放到订阅者Dep中的subs中。

    image.png

    当修改对象中的值时,会触发setter函数通知之前收集的Dep中的每一个Watcher重新渲染视图,Watcher收到通知后, 调用update函数来更新视图。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 patch 的过程以及使用队列来异步更新的策略,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响应式过程
    (Q4: Vue2.0的响应式原理?)

    Virtual DOM

    虚拟DOM其实是render function执行后的产物,是一棵以 JavaScript 对象( VNode 节点)作为基础的树,用对象属性来描述节点,实际上它只是一层对真实 DOM 的抽象。最终可以通过一系列操作使这棵树映射到真实环境上。由于 Virtual DOM 是以 JavaScript 对象为基础而不依赖真实平台环境,所以使它具有了跨平台的能力,比如说浏览器平台、Weex、Node 等。

    更新视图

    • 前面说到:在修改一个对象值的时候,会通过 setter -> Watcher -> update 的流程来修改对象对应的值。

    • 当数据变化后,执行 render function 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 VNode 节点,我们如果想要得到新的视图,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解析这个新的 VNode 节点,然后用 innerHTML 直接全部渲染到真实 DOM 中。但是其实我们只对其中的一小块内容进行了修改,这样做似乎有些浪费。

    • 因此我们可以只修改有修改的部分,这个时候就会通过patch去比较了。将新的 VNode 与旧的 VNode 一起传入 patch 进行比较,经过 diff 算法得出它们的「差异」。最后我们只需要将这些「差异」的对应 DOM 进行修改即可。

    总结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第一张图


    Vue执行机制

    对于vue整体上的执行机制是否有了一些概念?

    • 页面渲染:new Vue() -> init() -> $mount()
    • 数据更新:用户操作导致数据需要更新,视图需要更新 -> getter收集依赖 -> dep.depend() -> dep.subs.push(watcher) -> setter通知watcher更新视图 -> dep.notify() -> dep.subs[i].update() -> render fucntion() -> VNode -> patch -> DOM
    • 模板更新: 模板编译:parse -> optimize -> generator

    具体的有些机制细节,本系列会一一更新,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具体有些细节, 可能笔者在理解上存在误解,如果有问题,欢迎在评论或者留言区进行反馈交流~

    参考资料

    • 染陌掘金小册《剖析Vue.js内部运行机制》
    • vue2.0源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vue2.0源码解读系列 - 来自vue的神秘礼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ft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