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所在地梌山,于惠州的意义无需我多言。随着今年春节期间“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的开放,经改造后的中山公园变得有些不一样了。那天访鼎臣亭、梌山书院之后,顺便逛了一下。
“天下为公”牌坊中山公园原是“惠州第一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更名为“中山公园”,是广东省三大中山公园之一。
这块不大的地方,遗存着众多的历史建筑和古迹。其中,最有价值最有趣的有:中山纪念堂、望野亭、府城遗址,还有,梌山书院(旧址)、鼎臣亭等。
这里不妨来大致说一说。
1.中山纪念堂
惠州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曾两次派员到惠州组织发动了三洲田起义和七女湖起义。为肃清东江军阀反动势力,他还先后4次赴惠州梅湖、飞鹅岭等战地视察,在惠州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
中山纪念堂正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37年而兴建的。该建筑平面呈“中”字形,形制对称。正门匾额“中山纪念堂”由黄公柱所题,门前左右立石狮子一对,整体简洁庄重。中山纪念堂1941年被日机炸毁,解放后多次维修。1978年公布为惠州市文保单位。
1986年冬,又建立了孙中山铜像和“天下为公”牌坊。
中山纪念堂、孙中山铜像、天下为公牌坊,构成了中山公园的建筑主体。
中山纪念堂2.梌山望野亭
始建于清同治末年,该亭宣统年间被毁,民国十三年(1924)邑人叶举复建。1978年公布为惠州市文保单位。1983年重修。1997年受台风受损后修复,2023年再次修缮保护。
“望野亭”匾额为惠州当代书法家秦咢生所书。该亭为琉璃瓦葫芦顶的六角凉亭,以六根方形花岗岩石为柱。近前细看,其中一根石柱有“柱础”,而其他五根则没有,不知何故?
望野亭虽小,却不失趣味。位于公园高处,可俯瞰东江,亦称望江亭。至于东望惠州古八景之“鹤峰晴照”,遥望“象岭飞云”远景,现在是没有的了。
民国十四年(1925)十月,国民革命军东征攻克惠州城后,于十月六日在望野亭旁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和追悼攻惠阵亡将士大会,周恩来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梌山望野亭因此成为国民革命东征史的见证。
梌山望野亭3.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
最感兴趣的还是馆内的那口隋井,以及“府城砖”。
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 隋井 府城砖4.梌山书院
由黄植桢等人于1929年创办,原址位于惠州市中山北路66号院内,为惠州市第一中学的前身之一。
梌山书院旧址5.鼎臣亭
梌山徐氏后人为纪念五代北宋初文字学家、文学家徐铉而修建的建筑。
鼎臣亭4、5两处虽不在现公园内,但属梌山范围,值得一说。
6.惠州府古城墙
在中山公园北沿,滨江西路一带。现存的城墙为明清时所筑,是古惠州城历史的实物见证。
城墙 城墙之上 府城遗址文保碑7.廖仲恺先生之碑
为纪念廖仲恺而建。
廖仲恺先生之碑8.周恩来演讲处
1925年10月6日,国民革命军在望野亭旁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和追悼攻惠阵亡将士大会,周恩来在大会上发表讲话。
周恩来演讲处9.野吏亭
在望野亭东几十米,近来新建的,可以说是复建吧。因入口拦着,未正式开放,站在下面远看,亭中竖有一碑状物,本兴趣不大,也就没有近前去看。
此处原有野吏亭,始由陈尧佐于宋咸平二年(999),从潮州通判位置上移典惠州 (时为祯州)时所建,后多经复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一般来说,因某人某事具有功绩才会兴建相关建筑以示纪念。譬如说,中山纪念堂是为纪念孙中山,望野亭见证东征,府城遗址见证惠州历史,那么,野吏亭呢?陈尧佐在惠州任间有哪些可称道的事迹呢?
并没有找到相关史迹记载。了解到,陈尧佐后来执宰朝政时有诗:“罗浮山下郡,楼阁枕沧溟。谁得闲中意,清风野吏亭。”时人以此道陈尧佐对惠州野吏亭情有独钟。
再后来,野吏亭跟苏东坡发生上关联。
北宋绍圣三年(1096),惠州太守方子容重修此亭,时苏东坡寓居惠州。受方子容之请,苏东坡作《野吏亭记》。苏东坡赞扬惠州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是在太守东堂内陈尧佐所植的“将军树”(茘枝树)下写就的。
网上言云,“陈尧佐点化梌山有功”,意思是说他的诗使惠州的知名度得以提高吗?看来,我的理解认知能力也需要点化啊。
私下计,现在建这样的一座亭子,要花不少钱吧。相较之下,如此突兀复制,莫不如把钱用在维护梌山书院(旧址)上,对于惠州,梌山书院不是更具有存在的价值意义吗?
野吏亭(图片实拍于2024.7.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