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散文
《典籍里的中国·<传习录>背后的故事》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传习录>背后的故事》观后感

作者: 莲心如斯 | 来源:发表于2021-10-11 11:05 被阅读0次

    昨晚,看了央视一套《典籍里的中国》第十一集,已经近11点了,但心潮起伏,难以入眠,阳明心学实乃最为简单也最为深奥,所谓大道至简,便如此吧。

    节目中,先介绍了《传习录》名字的由来,源于孔子的弟子曾参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朋友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然后结合王阳明百死千难的人生经历,逐步展现了他思想的精粹:

    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致良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对于王阳明,其实对他并未做过专门的了解。最初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人物,明朝大思想家,字守仁。后来知道他少时曾经七日七夜格竹子,以失败而告终。他的这一事件,还曾被物理学家丁肇中拿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作为反面例子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与致知”这一观点。记得当时知道这一故事后,我年轻的思想也为他的这一做法感到很好笑,认为传统教育下的知识分子迂腐而又死板,了解竹子仔细观察记录就得了,何须呆对一片绿竹追问自己?也因为这件事我觉得后人对他定义为唯心主义哲学家是有道理的。后来又读《明朝那些事儿》,对王阳明这个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家学渊源,十二岁便立志成为贤人,为生民百姓谋福,二十一岁中举入仕,为官依良知而行,经百死千难不改初心。龙场悟道,豁然通达,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之思想由此明了,并立说践行。

    本节目便对于他这些人生之大事进行了串联,重现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成长与成熟及名垂青史的过程。可以说,选材是典型的,演绎是动人的,王阳明坚守良知,困而后作的情景几度令现场观众热泪盈眶。

    在感动之余,对于王阳明的成长及思想学说我也颇受教益,而心有所悟。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是王阳明说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们,志在前,行在后,没有方向与目标的努力都是徒劳甚至是耗费时光。“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所立志向必须远大,怀鸿鹄之志才可有高飞的可能。像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像毛泽东为改变中国现状之努力,纵观古今杰出之人莫不如此。

    伟人如此,我等平凡小人物,也应立志有为,在各自的角色中追求优秀,在自己的心灵成长上追求广博与宽厚之至,才可能靠近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与最大的支撑

    节目中,最令我感动的不是龙场悟道,而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在王阳明因仗义执言,受庭杖,被太监刘瑾迫害得奄奄一息而不妥协时,他尚能说出“以吾儿为荣”这样深明大义的话语,这是何等宽广的心胸!何等无私与博爱的襟怀!我们也是人之父母,我们也有爱子娇女,面对小我与大我的选择,我们能这样毫不犹豫吗?

    我敬佩他的格局与境界。由此,我也想到,在王阳明的成长中,定是有这样的一个父亲,内心光明,以言传身教让他能够自始至终遵从内心的良知而无所畏惧,让他坚信以身殉道的人生有无上的价值与意义。

    后来,王阳明在因劝阻皇上执意南下表演平叛,而有可能被斥为谋反时,思虑焦灼。一边是整个家族被灭门的命运,一边是百姓的水深火热,他犹豫了。这个时候,王华出现了,他先是赞扬儿子仗义执言、受庭杖而不悔的正直,万里投荒,于困苦中龙场悟道的睿智,国家危难,扶大厦将倾的壮举,最后又鼓励儿子:“立德、立功、立言,在为父心中你都做到了,我王华此生不以中状元为最大荣耀,而以能有你这样的儿子为最大荣耀。你心中自有良知,只需知行合一,无论结局如何,为父都以你为荣。”

    一番话语,感天动地,催人泪下,一个光辉的父亲形象立在了观众的眼前。也让我清晰地看到,父母的格局和境界就是孩子的格局和境界,无我之父母才能引领与托举孩子超越小我,成为大我乃至无我之儿女。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

    知行合一,初看觉得并不难,知道了去做不就行了。但仔细思考,却发现是千难万难。生活中,理论丰富者不乏,但力行者甚少;知而不做,知而挑拣着做,知而不愿做者众矣。而阳明心学对这句话的阐释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觉得实在是精辟至极,原来知行合一是需要下大功夫的。我想到了自己,读书为何?为知?为行?最终目的不就是知行合一,做一个睿智的人,坚强的人,光明的人吗?

    知者不少,知行结合不多。天下之人,大凡如此,若能知行合一,必当光耀社会与国家。

    王阳明说,他之所以能说服心狠手辣的张永劝皇上归返,完全是因为人人心中有良知。阳明心学对良知的阐释是: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而致良知,是一种理想的行事处世之法则,也是人应该保有的本性。因而保护良知,开发良知,应用良知,是我们每个人毕生要做的事情。

    大道至简,阳明心学可学可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典籍里的中国·<传习录>背后的故事》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jl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