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兼具严格教练功能的爸爸才是孩子最强大的助跑线个人追求的执着与下一代传承和教育的案例,其实是在探寻生命现在和未来的意义和价值。童年的艰辛汗水换取一生的能力和成就,所失去的童年舒适与欢乐(如果是被动强逼就没有快乐,但是自己真心喜爱就没有失去反而会增加)到底值不值?以我此刻的认知来判断我觉得很值得,舒适换来的安逸是不会在生命中产生发亮的印记,那就等于没有活过一样。就像一段旅程如果没有任何高光点和回味点,没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跟团),单纯的打卡观光整段旅程的价值就很浅薄(只想自助旅行的深层原因),所以出发前的大量功课消耗都是值得的。
一个起承转合铺排得流畅自然的成长故事,既写实又充满着传奇,对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是一个关于人生和传承的经典教案,可以让观众学习和反思如何更好地经营我们的家庭生活。电影除了有励志的成长经历,也有很值得反思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批判思维去榨取电影给我们的心得,就是看好电影最大的乐趣。
目标→方法→行动
爸爸培养出摔跤冠军的过程和故事,就是一个完美解决问题流程实践过程。爸爸有着坚定的目标(为国家夺取摔跤金牌)、掌握最高水平的训练方法(水平甚至高于国家队的专项教练)、特种部队式的强硬执行控制力(印度社会环境下爸爸的绝对权威),在这套方法论的轨道上,配合刻意练习的坚持,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都能在某一领域获得超过常人的成就。这就是为何球员(艺术家、工匠同理)或教练出身的父母,下一代在同一领域出才概率极高的主要原因,星二代们赢在方法和督导的先天资源优势上。
方法得当,一切皆有可能
父梦传承VS孩子真我
可能每一个父母,都有过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梦想和心愿的想法,这是人薪火相传的底层逻辑,孩子是自己血脉和基因的继承者,理想当然地应听父母的话。我认为这是封建伦理文化基因的残留,当我换位思考我是如何抵抗父母填鸭式说教的童年经历时,我都会犹疑这种父梦传承行为到底是有利于自己还是孩子。
电影中吉塔姐妹从小就无机会去尝试其他道路,主观上认同摔跤的转折点也只是印度女孩传统的出路太过黑暗而已。换作社会更加开放的国度,在孩子有更多可选方向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在童年就按父母的梦想让孩子走上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过大的轨道上?值得反思。一个人的真我需要不断尝试才能发掘,但当人的选择越多,是否又会因注意力分散而蜻蜓点水最后一无所成?这两条路,作为家长需要深度思考和平衡。
实力与尊重兼备的人格才能运动的精髓
幸福的意义
《幸福的方法》给出了获取幸福的公式:幸福=快乐+意义,再通过坐标量化后得出幸福四象限模型。作者Hal在开篇就举了自己少年时期为追逐成为壁球冠军而不断努力,而在赢得冠军后收获更明显的却是失落感的故事。这个故事和摔跤爸爸里的过程极度相似,当倾生活全部精力和注意力去追逐一个点的顶峰时,很容易堕入奔波劳碌主义的状态,成为达成目标的机器而忽略了过程的价值和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物。这种单点的追求往往会在达到终点后不久,产生强大的失落感。生活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只有个别时点值得追求,我们需要每天的小确幸,需要有持续的成长满足感。
执着是成功的第一元素
理性没有奇迹
生活中约定俗成或习以为常的事,一般都是经过反复博弈和迭代后符合环境理性选择的结果,从而在人群中形成思维和行为惯性。聪明人在惯性体系下,按规矩决策和行动往往会获取到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但如果在信息透明和完全竞争的环境下,个人最优决策慢慢会动态地达到均衡水平,在天赋资源上的优势往往会比策略更有作用。如在电影中的摔跤比赛中,去到国际水平的竞赛环境中,吉塔的刻意练习优势完全丢失(能参赛的选手都有相同的基础),身体天赋的差距(国内比赛吉塔体重劣势一样能考技巧取胜)就会更大地影响竞赛实力的高低,此时一般的理性人就会通过利弊得失选择牌面相对最有利的策略(如吉塔国家队教练的级别调整),但这种战术性的狭窄眼光最大限度只能收获不是最差的结果,肯定不能创造突破性的优异成绩。
电影中爸爸因为有着魔般的执着信念,在刻意练习的刻苦基础上,一路通过颠覆性策略突破重围,杀出一个个奇迹。所以,传奇是属于拥有封闭个性的人,因为他们有过人的执着和信念,敢于走常人不敢走的路,如神经质的Jobs才能创造完美的苹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