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就我个人而言,真的很讨厌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我觉得开放的朋友圈,是对每一个微信好友的基本尊重。
你设置了三天可见吗?你又是因为谁,没有设置三天可见?
对于三天可见这件事,你怎么看?
大概是有强迫症,使用微信,我有一些特殊的习惯。
比如因为一个朋友而认识的其他人备注前会加上这个朋友的专属符号,比如不太熟悉的朋友备注后面会加上地名,比如不长时间置顶任何一个人一个群,比如发朋友圈无论链接还是图片必须连续两条以上否则就会删掉,比如会把发现朋友圈屏蔽我的人删掉。
再比如,见不得朋友圈三天可见。
前几天,由于突然加了一些新的好友,出于好奇我把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两天之后和朋友聊天,她说,哎,我发现你设置成三天可见了,为什么昂。
那时我竟无言以对,对啊,为什么昂,不过就是三天可见,可我像做了错事般心虚。
翻开自己的朋友圈,一如既往坦诚又明亮,咳,这世间可爱的事物已经那么少了,为什么还不让人看?
于是,又偷偷转回了半年可见。
我算是一个频繁发朋友圈的人,我想再有耐心的人,也不过把半年翻完,再长,显得过于累赘了。
半年是最好的期限。
半年可以,一个月也还行吧。
但你的过去是有多不堪,三天前都无法回首?
这是一句玩笑,但三天可见这个功能,一直以来都争议满满。
支持的人觉得它恰如其分的保护了个人隐私,反对的人觉得它隔离了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都有道理,但就我的性格,接受不了三天可见。
我想了想,是什么样的性格接受不了三天可见呢。
大概是对一切都包容,对于陌生不畏惧,敢于一个人旅行的人。
开放或谨慎,朋友圈多多少少会暴露出一个人潜意识里的性格。
朋友圈是当今社会了解一个人最快捷的方式。
每当加了新朋友之后,我们总会下意识的去翻翻对方的朋友圈。可当发现对方设置了三天可见,往往在一句见惯不惊的叹息之后,就随手把手机扔到一边了。
不得不说,失望透顶。
按照正常人的频率,三天可见往往只有一两条朋友圈,甚至一条都没有,如此境况,远不够让我们去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交,或者,该不该删。
如果ta不主动说话,你再也没有机会了解ta了。
就这样,新加的朋友就成为沉睡在你好友列表里,再也不会醒来的人了。
偶然心血来潮想要清理好友,看着不熟悉的备注,第一个就清理掉。
对于老朋友来说,三天可见更是残忍。
有一天,我和朋友说起想要去一个餐厅,突然想到另一个朋友前段时间刚发了关于那家餐厅的朋友圈,于是去翻,没想到对方三天可见,再也看不到了。
这时候,如果去询问他,就显得有些刻意了。好像我不是在关注这家餐厅,是在关注他一样。
成年人越来越矜持,关心都喜欢默默的藏在暗处。
就算我真的关心你,也不太想让你知道。
又想起某一天我因为工作需要想找朋友要一张曾经他发过朋友圈的照片,由于他设置了三天可见,还得鼓起勇气组织一番语言。
偶然想起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想去翻翻他的朋友圈,却被“三天可见”的横线硬生生的拦下来,它仿佛在冷漠的跟你说,你没有资格知道他三天前的生活,所以你们的关系并不亲近,这样一来,好像友谊也随之过期了。
妈妈有一天无意间说起,你发的朋友圈,好看的照片我都会保存,因为我怕你设置了期限,哪一天就看不到了。
如果你喜欢的人设置了三天可见,那更是一种煎熬。天知道,无论他有多么多条朋友圈,我都会倒背如流。我不仅想知道他的过去、现在,还想要参与他的未来。
相信我,总会有人愿意把你的朋友圈翻个底朝天的。
就算分组,也比三天可见好。
有些事只配和特定的人分享,但是想要找的人,随时都找到。
就算不发朋友圈,也比三天可见好。
从不发朋友圈,说明ta是个不爱发朋友圈的人儿,至少一视同仁。
但凭什么,三天后加的新朋友,就不配了解你三天前的生活呢?
这种只能看最近三天的感觉,会让人产生距离感。
那种感觉,就像是朋友满心欢喜的想来你家做客,你却把他堵在门口,完全没有让他进门的意思。
这种一开始就被拒绝的感觉,真伤人。
分组屏蔽顶多是工作需要或体现出你和一个人之间的个人关系,但三天可见是可以窥见人隐性的性格。
以前我有一种误解,认为设置了三天可见的人,大都是比较自闭或内向的。
后来特意去查看了很多朋友圈,发现这种看法太过片面了。设置三天可见的人不一定冷漠或内敛,朋友圈完全开放的人也不一定外向或热情,那三天可见,到底体现了一种怎么样的性格呢?
某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这类人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对心理安全要求高。”
绝大多数设置三天可见的人,防的都不是亲近的朋友。正是这份对于陌生人或新朋友的戒备,暴露了他们性格中谨小慎微的一面。
他们不愿别人看见他们连自己都觉得脸红的一面,拒绝别人把自己了解得太过清楚,甚至害怕未知的危险,无论他们的为人处事如何,大多数时候,他们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小角落中,他们或多或少的排斥或厌烦那些陌生的社交圈。
而这,和他显性的性格无关。
正如一个看似内向的人没有设置三天可见,代表ta一定渴望着别人的关注。一个大大咧咧的人设置三天可见,表明ta的性格里一定有保守的一面。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熟悉的人越来越少,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也是当代青年的一种懒惰而直接的社交观。
我采访了一些设置成三天可见的朋友,关于原因,他们这样说:
快速人际交往的生活会加各种各样的人,我这种懒人就觉得很棒,省去了屏蔽别人,又不失尴尬,还保护了隐私和自己的小天地。我设置了“三天可见”,是因为我觉得身边的人都戴着面具,就像把自己暴露在外面,可能那段时间自闭吧。后来在男朋友的强烈要求下换回了一个月可见,这样关心我的人也可以知道我的近况,因为我真的是一个不愿意主动联系朋友的人。
——七月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工作原因很多时候要加新朋友,不愿意让对方了解到自己的生活。
第二,我是一个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的人,包括很多对一些事物的感悟,但是随着时间推进或者成长新的观点就会与之前的观点矛盾,所以经常会对自己以前的想法感到脸红甚至羞耻。所以三天可见就会避免很多尴尬。
第三,作为一个男生觉得自己的朋友圈除了自己也不会有人去翻,所以没有必要设置很长时间可见。
——岑默
朋友圈对我来说最大的作用在于记录自己的生活。朋友圈里面的内容无非两种,一种想给自己看,一种想给别人看。但是有的东西不值得给别人看,也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给别人看。想了解你的人,发朋友圈当下就可以看到,不想了解你的人,你全部打开他都没兴趣。所以三天可见算是比较折中的时间点。
——小树
我的朋友圈大多都是工作,当我被工作伤害来不及删的时候,就三天可见。那是一种无声的抗争。
——芷若
太喜欢发朋友圈了,为了让自己的朋友圈看起来清爽点,三天可见是我最后的妥协。
——叙然
而那些反对三天可见的人,这样说:
陌生的朋友都可以看你十条朋友圈,而我只能看三天以内的,请问我加你做甚?
——小白
因为他设置了三天可见,我一气之下把他屏蔽了。
——静水
你来看我的朋友圈,至少说明你关注我啊,我怎么舍得让你什么都看不到?
——夏念
哪个熟人不是从陌生人变成的?如果设置三天可见,我微信里的陌生人,就永远是陌生人。
——流梳
朋友圈就像一个公开的日记,既然不愿意公开,你为啥不直接写日记?
——晴雪
我一直相信,朋友圈不设限的人,活得才坦然。
三天可见,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伤害。
只有在乎的人,才会发现对方是不是三天可见,微信好友那么多人,谁没事去翻每个人的朋友圈呢。
总有一个人,翻遍了你的朋友圈还嫌不够多,总有那么一些人,就算你设置了三天可见,他们也不会去看。
三天可见,阻挡的不是陌生人,而是那些对你用心的人。
你对我敞开大门,我也常来看看,这才是最好的关系。
于我来说,不设置三天可见,是保留一种向往,期待有人能像你自己一样关注着你,期待那些你在乎的人,也一样在关心着你的生活。
有时候,当我说起一件事,有朋友说,“我知道你朋友圈发过”,那是一种怎样的温暖。
其实,是否三天可见,是个人的自由,也不代表这一类人到底好或不好,只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功能,恰如其分的窥见另一个人性格的隐藏特质罢了。
这依然是你的自由。
但我真心希望,那些我关心和在乎的人,别再设置三天可见了。
The end.
文中图片为当代艺术家那小先作品
新浪微博:@那小先art
最后请大家去设想一个场景: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约好一起吃饭,临到事前她突然告诉你她有另外一个朋友也约她吃饭,她不好拒绝,就想请你们两个一起吃,但你并不认识她那个朋友,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还会正常赴约吗?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毫不介意、欣然赴约的人,往往反对“三天可见”,而那些扭捏忐忑,甚至拒绝赴约的人,总是更支持“三天可见。”
网络上的社交习惯,折射出的是一个人在现实中的社交表现。我并不能以偏概全的说“三天可见”是代表性格好或不好,就我个人而言,希望我朋友圈儿里设置“三天可见”的人,越来越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