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小暑后十五日
斗指丙为大暑
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
故名曰大暑
暑,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
月中为大
今则热气犹大也
深夏炎炎
蝉鸣连连
烈日可畏
雷雨肆行
大暑,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暑”是炎热,大暑,即为炎热之极。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相对于小暑,天气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达于顶点。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大暑正好处在三伏里的中伏,是每年最热的一个阶段,此时的大江南北陷入高温酷暑、上蒸下煮之中。
大暑虽热,却也是万物生长最繁盛的时节。
《管子》中有“大暑至,万物荣华。”
大暑孕育着成熟,万物感暑气而奋发,在自然天地里各争其时,野蛮生长,展示生命的丰盛、辉煌和多姿多彩,一如这个季节琳琅满目的瓜果蔬菜。
“暑来暑往留不住,不负年华不负卿。”
恍惚间年就要过半了,大暑之后就到了立秋,夏去秋来,天气慢慢凉爽起来。
《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古人认为人是天地之性最尊贵者,和天、地共称“三才”,故训“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不容易描摹,所以用人形表“大”。
大象人形。“大”的小篆字形就象是一个伸开两只胳膊,叉开两条腿,雄赳赳、气昂昂,正面站立着的人。
“大”也可用来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所以,当炎热到了极点的时候,古人就称之为大暑。
《说文》:“暑,热也,从日者声。”
“暑”为热之极,古人认为最热的热指湿热,故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段玉裁注:“暑与热浑言则一,故以热训暑,析言则二。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释名》中也有:“暑,煑也,如水煮物也。”
“从日者声”是说“暑”的小篆字形上为日,下为者。“暑”为炎热,夏季“日”当顶最热;“者”字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郭沫若先生认为“者”是“煮”的本字,字形就象一堆柴火煮着一个器皿,四周蒸汽升腾的样子,表达生火蒸煮之意。
第二种说法是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说“者”为别事词,是指区别于春、秋等温度适宜的夏季,是炎热的季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暑有三候: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初候 | 腐草为萤
大暑时,萤火虫自腐草之中孵化而出。
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这是古人最浪漫的误会。
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在静夜里穿梭时,凉爽的秋已经不远。
二候 | 土润溽暑
天气闷热,土地潮湿,连空气都快能挤出水來。
溽暑,犹言暑湿之气。溽是湿,大暑时,湿气浓重,湿热令人难耐。
东汉刘熙《释名》中有:“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三候 | 大雨时行
大暑时节,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雷雨交加,使的暑湿消退,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正所谓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这么热的天,诗人们也要发发诗兴。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习俗 | 烧伏香
大暑时节,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烧伏香还有一种说法,是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大暑习俗 |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这个习俗。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饮用。
大暑习俗 | 晒伏姜
三伏天时,人们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待充分融合后可食用,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大暑习俗 |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在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暑盛,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盛夏短暂,流光易逝,绿肥红瘦,应倍加珍惜。
在炎炎夏日中,不要总待房中,找一段闲适时光,邀上三两好友,沏几杯消暑的茶饮。
你看,门前有花影;你听,窗下有清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