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以为家里很富足。
因为每次我妈都买当季最新鲜的水果,杏子最好吃的时候是5月,樱桃6月,7月开始吃西瓜,9月是葡萄……我记得12岁有一天,我们那刚流行烤鸡,我妈买了一只来,我和我弟弟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很快我们就把一只烤鸡吃光了。我妈大笑,立刻去买了另一只。
我妈给我买的衣服都朴素,都和校服差不多,不过冬天和夏天都是刚好,不冷不热。但每年,姨妈会把两个姐姐不要了的衣服拿来给我挑,一大包,鲜艳又漂亮。姨妈会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有清香的味道。我幸福地挑完,再传递给另一个姨妈家的妹妹们。
更重要的是,我爸妈从来不收割我们的压岁钱。在我小的时候,压岁钱很少。但我弟弟小时候,高额压岁钱已经蔚然成风,他初中时,手里已经攒了几千块的压岁钱。
等我长大,才知道和小伙伴们比,我家其实很艰难。别人家都是爸妈俩人赚钱,一个小朋友用。我家是我爸一个人有固定工资,我妈打零工,但两个小朋友用钱。而且我俩还特会读书,都读到了重点大学。我爸还喜欢买书,连带着,我和我弟也喜欢买书订杂志。
我才知道,我爸妈总是努力赚钱贴补家用。我爸努力写文章,赚很多稿费,这是他的职业唯一可以接受,甚至鼓励的兼职方式。有一段时间我爸的稿费快比他工资还高了。我妈卖过茶叶,她弄一大堆茶叶到家里,吃完晚餐就开始分装,装到一个小袋子里,用订书机订好。后来她还打过各种零工,给衣服剪线头啊,在工厂食堂做饭啊,给印刷厂装订啊,现在还在给烧烤摊穿羊肉串。
我也才后知后觉,我们家的生活多年来很节俭。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吃烤鸡没错,但是从不浪费,馒头吃几个热几个,菜吃多少做多少,水果吃多少买多少,尽量没有剩的。如果这顿实在剩的,下顿就一定吃完。除了书,我家从来不买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东西。鞋子穿烂扔掉,才会买下一双,书包用旧丢掉,才会有下一个。直到现在,每次来我家,他们还会仔细检查,睡觉前所有插头要拔掉,安全,且能省电啊。
我爸妈从来没有想过专门的财商教育,但是他们对于钱和生活的观念深深影响了我和弟弟。
我们喜欢工作和赚钱。不管经济多么不景气,我妈似乎总能找到零工可做。悲苦故事里那些辛苦劳作、拉扯孩子的力气他们从来没有节省过,但他们做得那么一团高兴,现在他们60岁了,每次回家他们还兴致勃勃地聊他们的工作和同事。我和我弟都被洗脑了,觉得工作和赚钱是人生的赏心乐事。而且我始终相信,用双手和大脑,总能安身立命。我也热爱学习投资理财的知识,并努力践行。
然后就是把钱看得很轻。我很奇怪有的人不知道“喜欢赚钱”和“喜欢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喜欢赚钱,但并不太在意钱本身。我弟弟也是,他高中的时候一次交学费,就拿自己的压岁钱交了。我妈觉得不好意思,要还给他,他坚决不肯要。
喜欢节俭。有的人为了让孩子节俭,就假装家里很穷,什么也买不起。我觉得这种做法很脑残。节俭不是因为贫穷才被迫不花钱。我也很反感“节俭是一种美德”,细论起来,消费才是美德,消费推动了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泛道德化什么的最没劲了。我觉得节俭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真实的对待世界、欲望和自己的方式。我就是不喜欢名牌包啊,为什么要假装喜欢啊?反过来说,读书看电影健身旅行求新知,这些事情即使花费不菲,因为它们带来的体验真的很赞,怎么能说是浪费呢?过滤掉虚假的欲望,高高兴兴地为真实的需要买单,才是节俭的真谛,也才是我们赚钱和理财的意义。
我很懒惰,自己的衣服有时候也收拾得乱七八糟。但是如果捐赠衣服,我也会像姨妈一样,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希望收到衣服的人如我小时候一样,感受到柔软的善意和温暖。
有时候我常常觉得,我们的教育总是舍本逐末,在术的层面精益求精,或者说左支右绌。穷养富养,一堆奇怪的理论吵来吵去好无聊。但道的层面却模糊不清。
真正支撑财商教育的根本之道,是对财富的信念,和能力。而父母对孩子进行任何教育,都不是从书本或专家那里抄个万能妙方来,而是用一生的践行去认真示范。
就像美国的特朗普同学,这个口无遮拦的奇葩,5个孩子都出类拔萃得让人眼红?为什么?他当然不管孩子的吃喝拉撒,但他常把孩子们带到自己的办公室,去看他是怎么热情洋溢地工作和赚钱,怎样做决定,怎样影响一个行业和地区。
所以穷养富养什么的,都是伪命题好不好。因为不管哪个阶层,不管是特朗普,还是穷人如我爸妈,都可以通过身体力行把对财富的真实正确的态度传递给孩子,然后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逐步学习和积累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