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尼妈妈
微信公众号:幸福的种子(HappySeeds_2015)
鲁尼去大姨家快一个多星期了。去之前,他一直在闹:“我不要去大姨家,我要跟妈妈在一起。”
我问:“为什么啊,你不是很想跟姐姐(我姐的女儿,因为放假从老家来到广东)玩吗?”
他说:“可是晚上你就不能跟我说No dream了啊,外婆又不会说!”说完,泪水开始在他的眼眶里打转。(每晚睡前我都要对他说一句“No dream” ,因为他害怕做梦。这已经成了我们的睡前仪式。)
我安慰他:“如果你想妈妈了,就给妈妈打电话啊。”他终于依依不舍地跟着外婆去了大姨家。
可是他一直都没给我打电话,我也不敢给他打,因为怕他听到我的声音忍不住又要哭。(去年暑假的时候就是,每次晚上我给他打电话都要哭。)
今天,我终于忍不住给他打了电话。谁知他很高兴地告诉我:“妈妈,这里好好玩啊!有好多好吃的和好玩的。”接着如数家珍般给了一一列举了大姨家有哪些好吃的和好玩的。
接着我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说:“这里实在太好玩了,我都不想回去了!我要再请一个星期假,等姐姐回老家了我再回去。”
听到他欢快的声音,我紧绷的心终于放下了,看来他这次真的玩得很开心。原来,我还一直担心他会在电话里哭,会吵着要回家,可是他却没有。
想到这,我内心又不禁有些失落:原来,孩子离开了我,也照样开开心心的啊,反倒是我,孩子才走没几天,就开始想他了,其实是我更不离开孩子啊。
我想起前段时间与他分房睡觉的经历。
从出生开始,他就一直跟着我们睡大床。去年9月,他5岁了,我们决定跟他分房睡。
开始的两三个月里,每天晚上,他都要醒两三次,哭着喊“妈妈”。一听到他的声音,我立刻跑过去陪他,直到他再次睡着了才回房。
可是,每天晚上这样来回折腾,我终于吃不消了,老公也说:"分房睡就跟断奶一样,哭是正常的,你狠狠心,不管他就好了。"
于是我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宝贝,你这样每天夜里叫我两三次,我根本睡不好,我真的很累!从今天起,就算你夜里哭着叫我,我也不过来陪你了,你要自己入睡!”
当天晚上,他夜里又醒了,哭着叫我,我没有过去,他就走过来在我们床边哭,先生狠狠地说了他,他才极不情愿地回到自己房间。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夜里仍是如此。
直到第五天夜里,一点动静都没有,他安稳地自己睡到了天亮。然而那天夜里我却醒了无数次,每次醒来,我都忍不住走到他房间,看看他是不是又踢被子了,很怕他冻着。
那一天,我突然明白:父母只要敢于对孩子放手,孩子是很快能学会独立的。
还记得:
他半岁之前,必须得我抱在怀里,吃着我的奶才能入睡,我担心他断不了奶,谁知他才哭了一天就成功离乳。
他一岁时,我休完产假上班,第一天出门的时候他哭得死去活来,我毫不回头狠心离开,结果第二天开始他就高高兴兴地跟我挥手再见。
他三岁时,第一天上幼儿园,我担心他一整天见不到我会哭闹,结果老师告诉我,我走之后,他就哭了一小会儿,转眼就跟小朋友们玩得开开心心的。
……
都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别离。断奶、上幼儿园、独自睡觉,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将来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孩子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每一次孩子与父母的“分离”,都会经历痛苦,这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胡萍老师说,孩子在一岁半左右发展其自主性,这样的分离心理来自发展的需要,这是发自内心的。但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到痛苦,因为依恋是那么的幸福。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发展自主,就顺应了孩子的内在发展,如果我们继续让孩子留在自己的怀里,就阻滞了孩子心理的向前迈进。
有些父母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粘人、胆小、不爱说话、不好好吃饭、不爱做家务……仔细想想,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毛病”,是不是因为我们过于关注或保护孩子,没有真正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导致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真正的爱,尊重彼此的独立,也敢于承担分离的风险。”
真正爱孩子,就大胆地放手吧。离开父母,孩子终将走向独立。
最后送上纪伯伦的一首诗,时刻提醒自己: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作者:鲁尼妈妈,绘本爱好者,亲子阅读实践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