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容易看到显性的东西,忽略隐性的东西,知道想要什么,很容易忽略得到这些需要付出什么。在多数特定的场景里,只有综合考虑成本与产出,才能大概判断一个事情值不值的去做。
去年底买了大三居,一位领导过来说:“应该买洋房,洋房住着舒服”,他这种说法,就好像洋房跟高层是一个价似的。也能听到他劝隔壁同事买某某品牌的房,说他家房子质量有保证,就是没提这个小区已经把品牌价值加到房价里,价格比附近小区高一截这个事实。有些好,是需要你付出成本去置换的,并不是凭空就能获得的;值与不值,最终还是看成本投入。
前几天跟玩几年进来的大学生聊天,谈到职业规划,有的向往管理岗位,有的无安全无规划,我给他们找了几个活教材,对比90年代后去开始工作的几位老同事,让他们判断一下谁更成功,他们认为是A,因为A的职位最高,我认为BCD任何一位都比A更成功,因为A取得目前的职位,付出过大,几乎全年无休,应付各种酒局,身体情况也不乐观,由于国企收入规则的等差阶梯特征,A的收入相比BCD并没有高太多,相比A,BCD家庭关系处理的很好,我跟B是同事,他两个女儿在大学遇到什么问题都经常会打电话跟他沟通,这种亲子关系在80后中占比很低,多数孩子到了初中就不再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而A,长期加班,他爱人说他把自己卖给公司了,另一位跟A同样职位的领导,半开玩笑的说老婆再跟他闹离婚,理由就是他天天不着家,每天回到家孩子已经休息,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出现很大问题,每个人的身边应该都有类似的案例,如果让我选择一条未来的路,我肯定不会选择A,投入过大,赔率过低。当然,这个案例并不具有普适性,有多个条件限制,首先是国企的等差收入规则,限制了领导层的过高收入,如果在私企,管理层的收入与普通职员相差一个量级,那就另当别论;此外,BCD都吃到了房价上涨的红利,在业务时间也通过副业赚了不少钱,保证了宽裕的经济状态,并不代表别人就可以轻易复制;最终,值与不值,要看具体场景,也看当事人更看重什么。
现实世界里,没有那么多黑白分明的好与坏,多数时候,你选择好的,都要付出更多,把舍得量化成分母分子,权衡利弊再做取舍,这样就不会看到别人有什么就想要什么,更容易看开看透,可以有效缓解那些在攀比中滋生的焦虑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