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国学智慧:只有永恒真理才叫“明”。
什么是真理?无惧时空的考验,几千年前是真理,几千年后也是真理;在东方是真理,在西方也是真理。什么是真理?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生命都无法违背,各行各业都必须遵从,万事万物都只能照做,这就是真理。所以,修德近道不是归人,而是归理。人无常,理恒定;人复杂,理简单。
所有形式都是精神的载体,任何东西,言语、典籍、方法等,越接近大道越简单。修德近道有一个特点:从言行到思想,越来越简单——简单才明了,繁复了容易舍本逐末。学道是为了学智慧,老子将人类最高的智慧称为“明”。
《道德经》中对“明”有三个定义:第一“自知者明”:能反观内照,觉知内心,体察欲念,这是自知之明。世俗之智好外求,有所知也必有所不知;而自知之明向内求,无所知才能无所不照。
第二“见小曰明”:能从日常、微小事物中,发现端倪,觉察问题,这是高超的智慧。不寻常之事,大家都能发现;而内心清明的人才能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然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三“知常曰明”:不变的是“常”,常是变化的基础、万物的共性,往往隐藏在表象之后。世人只见个性,圣人能见共性。个性繁杂,千差万别;共性单纯,系出同源。了知共性,才能气定神闲,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所谓“知常曰明”是深意识、内明心,是从观察进入到观照的层面。观察是翻阅、寻找;是本来心里不知道,需要花点时间找一下。而“观照”则是内心清澈到了“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的程度:心如空谷,无声沉静,有声应和——若有人提问,他无需思索,答案自动现前;若他要做事,也无需推演,方向就在眼前,这就是“明”的境界。
老子正是明了宇宙规律、社会规律、生命规律的“常”,才留下一部《道德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帮自己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