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夹门关的面纱》第二篇 铜浇铁铸的骨骼
第一节 南丝古道
夹门关的国际商贸高速道路,从成都一路西来,又一路向西经芦山、雅安、汉源、泸沽、西昌、盐源、祥云、大理、腾冲转南而去缅甸、印度最后到达各国。现在人们都叫它南丝路、茶马古道,简称丝路古道。
丝路古道,由李冰在公元前256-251年开凿,名为“僰青衣道”。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派常頞在李冰“僰道”的基础上,将道路继续向前延伸到味县(今曲靖)。因道路设计要求,最窄也要保证有五尺的宽度,因而又叫“五尺道”。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为打通“西南夷”,派唐蒙对五尺道加以整修扩建,延伸到身毒国(印度)。因《史书》《汉书》对“身毒”的翻译是古印度,因而这条道路,被人称为“蜀身毒道”。夹门关地区路段,汉时由司马相如为郎中将(相当于现在的军长,郎中将相当于现在正师级)、王然为副将主持整修扩建。由于该道路始于丝织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并以沿途的丝绸商贸著称,所以被历史学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又因这是一条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际商贸通道,唐宋时期兴起的茶马互市,直到明清时期都还很是兴盛,因而这条国际商贸通道,又被人叫着“茶马古道”。
以前参加修建丝路古道的夹门关人有哪些,因无文献记载无查考;但汉时由司马相如主持整修时,夹门关高姓人家是参加了的。今玉溪河青龙关峡口山上,有一保存完好的“高氏家族”碑,该碑记的文字大意是:“汉司马修筑青龙关,夹门关高沟人应征修五尺道,征西南蛮夷。筑青龙关时不慎受伤,留下鱼戏河(今叫玉溪河),同当地夷羌女结婚生子,成就千年高氏大族……”
在夹门关,丝路古道东从与临济镇郑湾的石路岗起,到西与天台山镇凤乐村观音岩止,全长9215米。路面呈鱼背形,中间用石板铺成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河卵石铺成,个别路段全部由青钢油光石铺就。这是一条标准宽度的五尺道,与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并称秦朝七大工程。
尽管这条丝路古道甚险,沿途“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索回,下临峭壑;行者扳缘,牵援绳索”(袁休明《巴蜀志》)。但在隔三差五的年代,民间善男善女或官家,都要进行维修,所以仍然一直保持畅通无阻的状态。
1844年农历6月15日,夹门关宋山信女宋尹氏,见长期河沟水涨,来往马帮行走艰难,便发慈悲心,携家带子在宋河沟上修建了“长生硚”。有石柱戴帽碑将此事作了记载,该碑上有对联:“长生硚映水晶宫,子贵孙荣添福寺”;有硚碑序:“水哉,水哉,当如后患。何语大小,吾不能语。小¨¨¨¨¨¨俟,君子若此者口地褊小¨¨¨¨¨¨硁之营之硁之然以为方圆乎,直不¨¨¨¨¨¨集¨¨¨皆盈,而上马者下马者,其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知我者其天乎¨¨¨¨¨¨……道光甲辰年夏六月望日”。
清光绪年间,清政府主持对夹门关丝路古道进行了维修。在夹门关小古儿山竖纪事碑,对该事进行了记叙。其中一通纪事碑为三扇四柱,由黄敕题写。黄敕即黄云鹄。他题碑时,常常在姓名前冠以“大清四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巡检司”、或“钦加二品顶带赏赐花翎四川分巡建昌兵备道署理盐茶道”、或“建南使者”等头衔。他在小古儿山题写修葺茶马古道纪事碑时,冠名为“大清四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巡检司黄敕”。据当地村民讲,黄云鹄在碑文中是这样叙说的:“古来夹门关之地,山青水秀。国盛民安,龙盘虎据。水陆漕运,兴旺发达。闻江南苏杭风物,唯夹门关而不及,天留地造,山川依旧,代代苍生……”有碑额:“周道如砥”,有大碑联:“香严寺里钟鸣大小古几争来往,鹅项岭头月上单双氵耤水共晶荣”,小碑联:“白日千人拱首,夜晚万盏明灯”。
这条丝路古道,直到公元1980年以后,临夹公路的修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有背货物徒步赶夹门关、临济的乡民,或上山下坝的村民行走。村民们还清楚地记得,2013年“4·20”地震前,从龚店村二组的长生硚到小古儿山顶,还有1公里多长的丝路古道,基本保存完好。近年来,修建这条丝路古道的纪事碑及一些设施,被人“瓜分”了,或用作洗衣台,或用作屋基石,或用作墙壁,或用作砌沟坎河边,或遗弃在山林草丛中……加之碑崖子沙场的胡乱开发,其道路或垮裂,或被人改造成了游步道。
可惜啊,可惜!丝路古道经过场镇街道的并不多见,政府出资修缮并用碑文原始记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笔者管见,仅我西川临邛夹门关独有。希望相关文物主管部门能够引起重视,定要保留住这“唯一”的西川临邛之珍贵!
亡羊补牢并不晚。大清四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巡检司黄敕题写的那通碑,虽然已被“瓜分”,但只要政府相关部门一声号令,相信它们还能“聚齐”,成为“精美邛崃”的“精美景点”,用古老的嗓音向世人讲述,西川临邛夹门关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繁荣。
在2018年9月23日15:30点,笔者在四川第一网络社区“群众呼声·问政四川”栏目,发了《邛崃夹关茶马古道碑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文中配上14张实地拍的照片叙说“夹关茶马古道碑,是目前发现的官家主持修建的唯一一座碑,可惜该碑的存在,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被人为地抛弃了。被人或撒去洗衣服,或弃之山林,或砌房屋,或砌沟坎…… 文化人反映、呼声很是激烈……”
2018年9月25日下午16:00点,编辑转交至邛崃市文物管理局。2018年9月27日12:09点作了回复,回复原文如下:
您好!您所反映的问题,邛崃市文物管理局已于2018年9月26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察,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茶马古道简介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国际商贸通道,在我国古代川、滇、藏地区发挥过重要的联系作用。茶马古道邛崃段分西、南两段,其中南段现存遗迹起点为临邛镇十方堂渡口,终点为天台山镇紫荆村,途经5个镇乡,总长约60公里,周边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包含有古遗址、古建筑、摩崖造像、古墓葬等。
二、茶马古道的文物保护工作
(一)文物调查登录
2008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我局将茶马古道登录至《邛崃市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名录》中并上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二)文保单位申报
2009年,我局将茶马古道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经国务院核定并批准公布。
(三)已实施文物保护措施
1、2015年,我局完成茶马古道文物标志碑设置,共3处,包括夹关段、平乐段和天台山段。
2、2016年,我局完成茶马古道(夹关段)文化地标设置。
3、2014—2015年,我局完成茶马古道文物保护及环境整治工程,涉及临邛、平乐、夹关和天台山段。其中夹关段包括永寿硚碑、庆远硚碑、五福硚碑及200米古道的维修和环境整治工作。
三、来信人反映长生硚碑属于茶马古道的一部分,2008年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已将文字图片等资料收集完成,按照普查标准,长生硚碑属于不可移动文物,需原址保护。目前,我局已于龚店村建立联合安全保护机制,避免硚碑遭到破坏,同时我局将积极向上争取茶马古道维修保护资金,并陆续完成茶马古道各路段的维修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
这个回答并不令我满意。在2018年9月29日19:43点,我又在“群众呼声-问政四川”发了题为《怪了,同是黄云鸪同时题的碑,命运却大不同!?》的文章。文中配上黄云鸪同时期在鱼戏河、夹关小古儿山题写的碑照,计约20张,反复强调:“如果现时没钱修复,可以先把夹门关弃之山林、农家、沟边、河坎的茶马古道碑的零件,收集到一起保存起来,留着经济宽余时修复用,也是一种‘保护文物’的办法。不要等到想修复了却找不到‘零件’就后悔了。”编辑又于2018年9月30日 11:52点,将此事转交邛崃市文物管理局。邛崃市文物管理局在2018年10月9日 14:05 点回复原文如下:
您好!您所反映的问题,邛崃市文物管理局已于2018年10月8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勘察,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对茶马古道进行深入调查,将弃之山林、农家、沟边、河坎的文物归安使文物归安。
二、与镇乡协作,进一步加强散落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我于2018年10月9日 19:40点,赞赏道“落实就好!”时间过去几年了,“弃之山林、农家、沟边、河坎的”“文物归安”没有呢? 老天晓得!
注:本文以《夹关南丝古道》为题,发表在2018年《邛崃经纬》第6 期,有删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