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区前线的14人联名请战书
1月29日,重庆援鄂医疗队抵达湖北孝感市的第三天,各医疗小组前往救治的医院基本确定,即将投入一线工作。当天上午10点40分左右,医疗队指挥部收到了一封请战书,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4名队员联名,希望第一批进入孝感市的定点救治医院,开展相关救治工作。
已是防疫一线救援队,为何还要请战?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带队负责人李蕊给出的答案是,先行后试,为后面的医疗队友提供经验。
“我们在吃早饭的时候,大家都坐在一起谈论。当时得知,医疗队可能要分两批进入一心。”李蕊说,医疗队是第一次来到孝感,对当地的医疗情况并不熟悉,根据以往的医疗经验,率先到达的救援队伍,可能会在系统使用、操作流程等方面不适应,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因此,这支14人的队伍希望作为第一批进入一线的医疗队,为后面救援的队伍提供更多经验和操作信息。
“我们队伍很年轻,平均年龄不超过34岁,年轻人,就应该冲在前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士李文均说,虽然团队里最年轻的队员只有28岁,但每一个加入此次援鄂医疗行动的医护人员都是行业骨干,所以他们都有意愿、有能力去奔走在最前线。
争分夺秒只为从死神手中抢回更多生命
“上午是老师讲课和操作演练,下午就是自行练习和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战场。”首批医疗队到达孝感后,重症医学科护士黄倩立即开始了工作。作为一名在非传染病专科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黄倩是第一次穿防护服,她感觉流程比平时复杂许多,也更加严格。“但对于即将参与到患者救治中,大家不敢有丝毫松懈。”
“防护视频看了无数遍,流程背了无数遍,还是有点担心。”陈诚说,医疗队的每个人经过无数次的穿脱防护服,双腿已经开始颤抖;无数次的规范洗手,双手已经发红过敏;无数次的穿戴口罩和防护目镜,鼻梁已经有了压痕。但为了明天的战斗,必须得反复又反复地练习。
“只有我们站着,病人才能站起来。”重症组副组长李蕊时刻给队友们加油鼓劲,并反复提醒注意防护,“手套需要套四层,身上穿的防护服相当于两层。要是全套穿好,需要二十多个步骤,至少需要半个小时以上,这是最快速度了。”
上岗后的第一个夜班,心血管呼吸内科副主任、隔离二病区组长罗玲主动请缨,要求第一个上任。了解患者病情、熟悉医嘱和病例系统、制定排班表及规章制度,一系列工作完成后,已是次日清晨,从夜班上成“白班”。
厚厚的防护服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在隔离区,因为穿着防护服,听力下降、呼吸费力,感觉做任何动作都困难——这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感受。“一句话经常要重复说几遍,声调要比平时说话高八度,时间一长,感觉喉咙都在冒烟。”罗玲说。
夜班上成白班,白班的工作也早已从天黑时就已开始。
早上六点多,天还没亮,兰花起床了。简单吃了早餐,她就快速赶到孝感市中心医院感染楼一层和同事完成交班。“穿上尿不湿,不喝牛奶和水,这样就基本能避免上厕所,也就不用穿脱防护服了。”
白班的工作同样不轻松。输液、发药、做好记录……工作的六个小时里,兰花和同事穿行在医院的各个病房,甚至没来得及坐下来休息一秒。等下班脱下防护服时,感觉双脚酸痛,腰背直不起来,脸颊和双手发白。内衣一拧,汗水直往下流。
大家相视一笑,互相调侃对方脸颊上的压痕和凌乱的发型,有说有笑地回宿舍了。
在金银潭医院,匡雅娟和肖丽很快也投入到了战斗中,一天下来,身上的情况和兰花差不多。匡雅娟在日记中描述道:耳后勒痕深深,耳朵就像被月亮割了——小时候大人总说指了月亮就会被割耳朵,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吧。
面对着镜子,里面是“面目全非”的自己,总有一瞬间的恍惚,但心中必胜的信念总能让这些困惑找到答案,“它是你战斗的证据,也是闪闪发光的荣誉。”李蕊总是在大家最脆弱的时候为他们鼓劲。
“我是我们一行人中年龄最小的,可从报名那天起,我就一直坚强着。”陈诚坚定的说。“妈妈,衣服(防护服)不好看,你快回来。”陈诚收到爱人发来的视频,视频里三岁的女儿哭闹着要找妈妈,“看到女儿我心都碎了。”陈诚强忍住泪水,整理好仪容和情绪,回录了一段视频,“幺儿乖,妈妈在打怪兽,很快就打完了哟。”下一刻,泪水便喷涌而出。
医者医人也要医“心”
防疫之战虽困难艰辛,但用爱和温暖能点亮医患之间的心。
——“你们是哪里来的?”“我们来自重庆。”
——“谢谢你们,你们给我们希望,给我们信心。”“你放心,拿出我们几十年的道行出来,保准把你们治好。”
一组简单的对话,却让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两颗心温暖不已。
重症医学科护士胡小娟依然清晰地记着第一天进病房的情形:她来到1床患者身边,准备重新置入一颗留置针,但扎上压脉带后 ,护目镜上的水雾模糊了视线,三层手套也让她对血管的触感降低不少,以往熟练的操作变得不利索了。
“有点紧张。”胡小娟的心思只停留了两秒就被打破,患者开了口,“放心进针,我相信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顿时建立起来。
除了信任,还要有同理心。
李文均最放心不下的是34床的婆婆,她需要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也不太会使用床位旁的呼叫机。每隔一段时间,李文均都会去看看输液是否完成、婆婆的被子盖好了没有、氧饱和度架子有没有掉……“没有家属的陪伴,老人的心是孤独的,是无助的,我想尽自己的微薄力量,温暖她的心!”李文均说。
治病也要治“心”。
“我害怕,不想住院。”转诊过来的患者刚走到病房门口,停住了脚步。“住进去了我还能出来吗?”解释劝说良久,眼神流露出的恐惧和不安仍为消散。重症医学科护士唐直灵机一动:“来都来了,进去参观一下,看看是不是跟你想象的这么恐怖?”
进入病房,唐直顺势将同屋的患者介绍给她认识,两人交谈起来,“我的核酸检测已经有一次阴性了,我很快就可以出院啦。”听到这句话,患者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2月5日,蒋晓梅收到两名患者发来的“心意”。“这不是让我犯错吗?”蒋晓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患者的红包,她回复道:“心意已经收到,红包就不要了。欢迎疫情结束后到重庆玩,一起吃火锅。”
“你把电话留给我,疫情结束了我给你寄孝感特产。”
“下次你再来孝感,我一定带你好好逛逛。”
……
“合个影吧。”蒋晓梅说,就当做最暖心的纪念。
仅仅几平米大的病房里,医患双方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共同为了生存和希望战斗,两颗心也不断靠近,温暖彼此。
2月6日,孝感市中心医院隔离二病区和三病区迎来了6名患者出院。患者写来多封感谢信:“面对此次疫情,是你们给了我信心。”“今天能够快速出院,离不开你们白衣天使的救治。”“我看不清你的样子,但我记得你的嗓音,知道你就在我身边。”
7日,金银潭医院也传来了好消息,两名90后患者出院了。这两名患者同样也是医护人员,肖丽笑着恭喜他们,向她们道别。“治疗中,她们跟我说不后悔选择这份职业,只希望能够早日康复,早日出院,早日回到队友身边,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肖丽说。
休整后再度出发
2月13日上午,孝感市中心医院隔离病房内,患者和医护人员一同跳起了手势舞。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官方抖音号将视频上传后,引来无数点赞和评论。
当天下午,随着第二批重庆赴孝感支援医疗队的到来,首批医疗队的队员们将迎来短暂的休息时间。
李蕊和同事做了轮换休整前的最后一次查房,一名即将出院的47岁男人顿时泣不成声。“首先跟大家告个别,祝大家早日康复,我相信当我们回来,大家应该是康复出院了,我希望我们以后在大街上相见。”
换班之前,队员们把这段时间积累的临床经验写了下来,贴在了隔离区、缓冲区等区域的墙上。“我们在救治流程、制度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希望能对接班的战友有些帮助。”
这一天,医疗队队员江璐璐迎来了他33的生日。
没有生日蛋糕?那就用7个小面包组合而成。
没有许愿蜡烛?幸好还有棉签可以代替。
江璐璐在孝感中心宿舍楼里,度过了自己33岁的生日,现场陪着他过生的是并肩作战的队友们。庆祝仪式简单却温馨,“happy birthday to you,祝你生日快乐……”中午12点整,7个小面包组成的生日蛋糕摆在了江璐璐面前,一同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队友们将蛋糕上的棉签点燃后,大家唱起了生日祝福歌。曲罢,江璐璐许下生日愿望,吹灭“蜡烛”,连声说:“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学科黄倩说,很早就知道今天是江璐璐的生日,虽然身处抗疫一线,但大家都觉得还是要给他过生日。订购生日蛋糕肯定是不太可能了,但大家发现早餐小面包凑在一起也可以代替,就有了这场非常有仪式感的生日会。
江璐璐对着这份特殊的“生日蛋糕”,许下了愿望,“一是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二是全体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能够平安回家;三是在重庆的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孝感市中心医院给全体医疗队员发来了感谢信:你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计酬劳,不畏生死,和我们站在一起,共克时艰,共度难关。你们马不停蹄地投入战斗,用心血和汗水、用责任和大爱,用科学和技术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
这一刻,语言凝聚了力量。
然而脱下防护服,陈诚没有感觉到轻松,也没有想象的兴高采烈。大家习惯了争分夺秒,习惯了并肩作战,退到“后方”反而有些无所适从。
在短暂的休整期,除了调整规律的作息时间,李蕊和罗玲对这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梳理,隆毅拿出电脑开始学习充电。陈诚说,几个小姐妹甩掉平时的淑女范儿,开启了女神经模式,不断练习刚学会的魔性舞蹈。
经过七天休整,他们再次应召而归,重回孝感抗疫一线,他们的故事仍在用汗水书写着。李蕊说,“刚刚接到通知,再次返回一线,说实在的,心里其实感觉很踏实,因为我们即将接手重症组,相当于这是我们的专业特长。我相信,在下一轮的工作中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救治更多的危重患者,圆满地完成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