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唠叨,正在毁掉孩子的智力。那为何我家孩子会性情大变呢?后来我单独咨询专业儿童医生,医生问我: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打断孩子说话,或者打断孩子在做的某一件事?
我回想过往,确实如此。孩子写作业,我在旁边看着歪歪扭扭的字,就忍不住说两嘴;看见他坐姿不端正,也会说两句;他专心打游戏的时候,我更是频频打断;每当孩子跟我说话,我总以为他要顶嘴,所以从不让他把话说完。
医生说:您家孩子性格大变的原因就在这里。您很喜欢反复跟他讲道理,一开始他会听您的,但是您不断打断孩子的表达与活动,孩子慢慢会认为,您不信任他,觉得他一无是处,所以他会突然变得强硬,来‘反抗’您,展示他的力量。
另外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开发智力、培养专注力的绝佳时期,父母如果经常性的打断,这是会影响孩子智力与专注力发展的。
原来我的一片好心,弄巧成拙。脑科学家林成之就曾证实:“快点”是培育聪明大脑与培养专注力的禁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就少跟孩子说“快点”,少唠叨。
因为0-12岁,是孩子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大脑里各种活动十分频繁。我们的催促,会让孩子的大脑收到干扰,慌乱之中,大脑只收到这样的指示:“现在正在做的事,不要花太多时间去做,赶紧把它搞完才最重要。”
大脑收到指令后,就会仓促结束这件事,转而去做其他事情,孩子也就失去了专注于探索的机会。凡事都被催促,孩子就会养成不动脑的习惯,大脑向上成长的空间窄了,智力的分化就出现了。
俗话说,做人,用两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做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家长如何沟通,才能培养自律的孩子?
1. 该闭嘴时闭嘴,是父母最高级的修养,有句话说得好:“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再好心的话语和教导,如果过了度,照样会变成伤人的荆棘,刺在孩子心头。养孩子这几年,我越来越能够体会一个道理:为人父母,会说话是本事,但懂得闭嘴,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
①当孩子专注时,请闭嘴,别让陪伴变成了“干扰”一位班主任曾经在演讲中,分享过一个得意学生的故事:这个学生从小就是学霸,不管什么科目,成绩总是能够名列前茅。
班主任曾让他妈妈在家长会上分享“教育心得”:“我们其实什么都没做,就是平时在家里尽量少说话,不干涉,不打扰。做父母的,管住了自己的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托举了。”
当孩子在专注做某件事时,比起无休止的唠叨和事无巨细的照顾,安静的陪伴和得体的退出,更能让孩子成长。
②当孩子想尝试时,请闭嘴,别让担心变成“诅咒”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当父母因为过度担心,而总是用一些消极的语言不断提醒和暗示孩子之后,就会让孩子的大脑不自觉向这种暗示靠拢。
那么这些担忧就会慢慢控制他的思想,影响他的行为,最后“怕什么,来什么”。想成就孩子,还是毁掉孩子,全看父母的嘴。
③当孩子犯错时,请闭嘴别让焦虑阻碍了成长,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街上买花,5岁小男孩想用丝带在花束上打个蝴蝶结,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一旁的阿婆忍不住朝着孩子开骂,可作家却安慰小男孩:“慢慢来,不着急。”
后来她在书里写道:“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成长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替孩子屏蔽掉了所有困难,其实也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不急于替孩子纠错,允许孩子试错。
2. 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比唠叨100遍管用为人父母,与其跟孩子唠叨100句,不如放手让孩子承担一次结果。这件事越早,孩子付出的代价就越小,这件事越晚,孩子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身边有位妈妈,儿子是北京大学硕士,女儿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可以说是教子有方。问到教育孩子的方法,这位妈妈给我讲了个故事:我家孩子2年级的时候,需要人盯着才会写作业,有一次我出差,孩子开心坏了,接连几天的作业都没做。
谁想孩子周五去学校,被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老师还要找家长检讨。我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那你不得气死啊?”
她笑着说:“不不不,我很感谢这次机会。因为至此以后,他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再没让我操心过。”“就这么简单吗?”“对,我们现在都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但是在孩子小时候,适当地让他承担后果,对未来有深远的帮助。
好鼓不用重锤,好马不用鞭催,聪明的孩子,只要经历一两次,被点拨一下就明白了。对比想到曾经的我,不觉间有了些顿悟:我唠叨了孩子100遍“快点,要迟到了”,孩子从未体验过“迟到”被罚站的经历;我每天都在重复“赶紧写作业”,孩子从未体会过“欠交作业”到底有何后果;
我反复叮嘱“今天多穿点”,孩子不了解“少穿感冒”的难受经历,没经历过,自然也就不害怕。就好比从来没吃过辣椒的人,就知道辣椒“辣”吗?
对于孩子而言,只有扰乱社会秩序所带来的自然后果,才能让他真正学会社会适应。父母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结果,是一种本事。但很多父母,包括我在内,我们都舍不得,但不愿意让孩子在小事上负责任,大事来临,孩子更吃亏。
不愿意让孩子为“小错误”承担后果,未来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说:爱是易碎品,用力过猛,易酿成悲剧。用错了方式,你的爱可能变成了孩子最大的受伤来源。
有些话,父母说得越多,孩子离你越远。为人父母,我们注定要学会闭嘴和放手。我们放下焦虑,孩子才有时间成长。我们退后一步,孩子才有空间发展。
毕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没有立竿见影的教育,只有跌跌撞撞的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41139/c559f2c5b8280ac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