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地,那么突然地,她就一去不返,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豆大滚烫的眼泪滑落,在这个清晨里,我允许自己跟随文字,一同表达悲伤的情绪。
前文,作者用了许多铺垫。写多年不遇的大雨,写这个省的平原城市,南部地区洪水严重状况。当那个城市被洪水淹没后,省委书记及其他省领导凌晨四点一接汛警,立即便搭乘部队直升机赶赴灾区。与他们一同前往的,还有一个勇敢正义的女记者。她此次前往首先想到的,是及时把灾区情况报道岀去。让所有人,都了解到洪灾之大,伸出援手救救洪灾下的人们。
她是大爱无私的,也是勇敢无畏的。假如吴仲平冒雨跑来省报,告知她这个鲜为人知的重大灾情时,她没有即刻便自告奋勇前去。那么她也不是她了,我知道我们认识的她,是一定不会放过这机会的。这点,她的同事高朗也一样,决不会无动于衷,这是职业使然,也是性格决定的。
本来是平常的一次出差,报道受洪区人民的灾情,当记者的应没少经历这些。吴仲平也只是如往常一样,跑来告诉他的朋友高朗,这个重大新闻事件。恰巧,高朗出差,而她正好遇见。一切似乎都是偶然,没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但一切又这样决然,我们眼里活蹦乱跳,敢爱敢恨,大方漂亮的田晓霞,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
曾记起读过,当路遥写“死”田晓霞,他也一同痛哭流涕,悲伤之情,不亚于文中孙少平本人。是呀,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当时青春懵懂的少年,都有哪些难忘记忆。我还记得田晓霞,第一次见少平时的俏皮样。在原西县高中,把穷酸样的少平当做老乡,这让当时心里自卑且自尊心强的少平,心里涌起一阵温暖。她与堂姐田润叶一样,不会低看人,待孙少平亲切,这为他和她日后交往,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同样还记得,是她田晓霞,通过书籍与报纸,帮少平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此,少平自惭形秽的内心世界,有如一束光照入明亮而又温暖。他不断阅读书本,不断细读报纸《参考消息》,这些无形的知识充实了他强大的内心世界。也成为他,日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可以说,晓霞造就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也让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
高中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大部分返回农村务农,只田晓霞与顾养民,通过不懈努力终圆大学梦。从这里可以看岀,晓霞是个积极向上、渴求知识、不甘平凡的现代知识女性。她的内心世界与众不同,她的三观也更符合潮流。他们离别之际,晓霞请少平去当时最好的饭店吃饭,晓霞说不希望少平沦为平庸之人,那样她会很难过。
再见时,她在大学读书,他在黄原东关桥那头做揽汉工,又苦又累。但他的出现,震惊了她,也拉近了两人关系。他仍然热爱读书看报,这令她大为感动。从此书报再次成为两颗年轻心交流的媒介,而爱情的种子也在悄然间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她不顾脏乱,去工地看他;同样她不顾更脏更乱且危险,跑去大牙湾煤矿看他,一同下井……这所有的一切表明,她对他的爱是多么坚定与无畏!他们一直频繁鸿雁传情,互诉衷肠。毫无征兆的,在离他和她宝塔山之约仅距几日之际,晓霞离开了这世间。正如许约时她讲的故事,故事里相约的恋人,有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来赴约,因为他牺牲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晓霞,牺牲在救起小女孩的洪水中,连尸骨也没寻着。
这边厢,孙少平正满怀着无限美好憧憬,构想着与田晓霞的幸福未来。他迈着轻快的步子,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前几日信中晓霞还谈到了结婚,谈到了将来生儿育女起什么名字。也具体说了,等古塔山约后两人一块回双水村,这足以让东拉河流域一带沸腾起来。瞧!孙玉厚家二小子出息了,找上地委书记千金!
这些,对经历过无数苦难之人,想想也会开心不已。前一章刚写晓霞洪水中救人牺牲,后一章接着写少平人生中最开心时刻,他现在是希望有多大,知道真相后的痛苦悲伤,就会有多大。作者极力写喜,写少平一想到离赴约越近,心里的情绪就越激动。加之工作也更顺手,惠英嫂一家待他如亲人,少平是真的人逢喜事精神爽。
文章越是写少平之喜,越是衬托出,知情后的少平将会有多么伤!我是含泪责道:咋这样残忍,让主人公体会这生不如死的滋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