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沉重的人们的妥协与直面
朋友说“晓霞之死只不过是作者的一个选择,当然她可以有很多种选择。”
利用寒假的闲暇时间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如不少人一样,对结局田晓霞之死极为纠结遗憾。朋友的话倒是让我不禁想多读几次这篇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以普通人视角展现了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全景,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首先,从读者意愿来看,大多数人,无论是看小说还是电视剧都因其向善喜圆满的本性总希望看到大团圆的结局,当然这样也导致无数剧迷影迷看那种开头就能预见发展高潮结局、套路一成不变的片子仍然有着由衷的热情。我一直想不到怎样更好的解释人们读《平凡的世界》的沉重感,直到从网上偶然得来作者一句话:“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沉重的不止晓霞之死,但是作者意愿更多呈现沉重的人们不是妥协,而是直面。在爱情方面,哥哥孙少安与青梅竹马田润叶之间因家境和见识的悬殊,导致润叶无奈嫁予不爱的丈夫,而又因为润叶的“无情”,丈夫开车致残,最终瑞叶回到丈夫身边。少安是家庭的顶梁柱,寻来山西的一媳妇,为家庭辛劳一生。在人生选择上,少平和少安是有对比的,少安的青春是一个十分混乱,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中。而少平的青春时期,改革开放开始萌芽到彻底实施,这注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少平注定了要走出去。相同的是,都面临新旧交替社会矛盾和现实的压迫,对于少安的笔墨着重在沉重家庭负担和农村的吃饭问题,于是有了少安提出生产制度改革;对于少平,更多是对思想开放了的贫苦年轻人渴望走出去闯荡的意愿的代表刻画。不竭挣扎和渴望是他们的人生词条,才是作者写这篇长篇小说最想突出表现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