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大臣之有谋,请立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赵正书中记载的是清清楚楚,李斯在嬴政临死的时候,他奏请胡亥为皇位的继承人,嬴政也是点头答应了这件事。这就跟史记中记载的嬴政传位于扶苏,而赵高、胡亥、李斯几人合谋角诏的记载就完全不同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佐证,就是在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中出土了秦二世元年的文书,这份文书中也记载秦二世胡亥是奉诏味道。文书中的原话是这样的,天下史诗,皇帝皆具恐悲哀甚振奉遗诏,今宗庙是著以名至大功德者聚义令律当初定者裨益。文书中特别强调了 4 个字,就是镇奉遗诏强调了秦二世胡亥是接到了秦始皇的遗诏去办事的。
所以秦二世元年文书跟赵正书都记载了胡亥是顺位继承的,并非史记中记载的绞赵继承,那么赵正书跟史记中的记载到底谁真假?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赵正书中传位胡亥事件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嬴政跟李斯。根据赵正书的记载,传谓胡亥是李斯奏请的,嬴政点头同意的,那么也就是说,李斯跟嬴政都是认可胡亥去继承皇位的,这一点是符合他们的施政逻辑的。
你想一想,公子扶出为什么当年会被嬴政发配到蒙恬那里去做监军?不就是因为淳于乐这些?芦笙说了什么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知府,是不尸骨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就是明摆着在反对嬴政跟李斯所实行的废分风行郡县的制度。陈云业就是想告诉嬴政,你要学周天子分封天下,你搞的这套什么郡县制,他是行不通的。这话一出,立马就遭到了李斯的强烈反对,嬴政也是大怒,下令开始焚毁民间有关诸子百家的著作。这个时候,公子扶树却对陈一月等一众如生表示了同情,反对嬴政实行的政策。嬴政大怒,让扶苏北上去蒙恬的军营做监军。很明显,焚书之事的起因是郡县制跟分封制的争端所引起的。那么扶苏这个时候跑来跟嬴政谏言,很明显他心里也是反对嬴政搞的这一套郡县制度的。
那么在施政主张上,扶苏是不是就跟李斯还有嬴政的主张背道而驰了?古代这些帝王死后,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丰功伟绩,也就是他们的施政遗产,那么嬴政会选择一个跟自己施政主张相左的人去继承皇位吗?这一点是非常让人可疑的。而且根据民国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推断,他认为扶苏也并不是嬴政指定的储君。吕思勉的观点是,古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既有意废立,扶苏被抓派往蒙恬的军营,就说明嬴政当时已经有了废立之心了。吕思勉的观点是有一定的历史说服力的。历史上不是楚军的皇子掌兵的例子是非常多的。比如曹操当年让曹丕在河北抚政,曹章就领兵在外,李渊让李建成当太子,却长期让李世民领兵出征,这是皇帝制衡楚军势力的一种手段。所以嬴政打发扶苏到蒙恬的军营,将胡亥带在身边,跟着自己去巡游,这种表现是符合赵正书中的说法的。当然了,以上说的都是我根据赵正书的记载做的一些合理性的推断,至于史记的记载,有人推断是当时的人们不相信嬴政会把皇位传给胡亥这个昏君,所以宫廷中才会传出赵高李斯角赵的传言。那么赵正书跟史记中两种记载,你更相信哪一个可以?评论区刘源告诉胖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