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我们一个熟知的国度,不仅是它与我国相邻,更因为历史的过往。虽然日本带给了我们不忘的伤痛,但它也有我们值得借鉴与学习的优点,那就是日本的环保意识。
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生态破坏,环保成为了世界各国颇为关注与重视的课题。然而我对日本的环保意识的认识与了解,是我在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一书中获悉的。
位于日本的大阪有一座五彩斑斓、梦幻般的童话宫殿建筑,每年都有无数学生与游客前来参观,这就是舞洲垃圾处理厂。单看它的外观与造型设计,可能你无法想象这与垃圾处理有什么样的关联。
舞洲垃圾处理厂舞洲垃圾处理厂由人称鬼才的奥地利生态建筑师百水先生,以技术、生态、艺术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打造而成。 工厂厂房地上7层、部分地下2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3万平米。它每天可以燃烧处理 900 吨的普通垃圾和 100 多吨的大型垃圾,24 小时持续运转,但烟囱顶部从不冒烟。
蘑菇顶部的烟囱那这样的排放技术一定非常复杂,而且需要高科技的支持。毕竟大多数垃圾处理厂焚烧必定产生污染与废气。那它是如何做到无烟排放呢?
原来关键是每道程序的细致设计,它将垃圾放在温度高达900度以上的焚烧炉内充分燃烧并进行脱水干燥、除臭、分解等多道过滤工序以使其变成颗粒状物质排出,其重量只有原来1/15。但燃烧的烟气必须经过降温塔与集尘装置进行烟尘分离,以达到无害才排入大气。
每天都有如此庞大的垃圾量,那它如何存放与处理。原来场厂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储池,所有运进来的垃圾首先被投入这个44米深、1.5万立方米的巨型储池里,为了不让这些臭气泄露到室外,在这个巨型储池的顶部安装了强力抽风机,把臭气收集起来后,再经过预热程序,最终通过专门的管道送往焚烧炉的底部,作为燃烧用的空气再利用。
舞洲垃圾处理厂的二、三层是全对外开放区域,内设观影厅、展示区和儿童互动游戏区。场内有工作人员向参观者讲解整个处理流程,而在展示区的展柜中更有许多半成品与成品以加深对垃圾处理的了解。
工作人员讲解工作流程 展柜中的半成品与成品看完整个垃圾处理过程,我在想这些数量巨大的垃圾要多少人手才能分捡完成,毕竟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不可估算。经了解介绍,场厂只要10来名工作人员就能完成工厂的正常运转。难道有什么高科技的办法,一下子就能完成高效的分类处理。其实不然,在日本对垃圾有着严格的执行分类,而种类已细分有17类,比如:瓶类还分为无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等。对我们说来是白色污染的塑料饭盒在东京的一些大型市都会有对此进行回收。市民也会自觉把用过的饭堂清洗干净后拿到超市固定的回收安置点,让其作为资源再利用。不仅生活用品要回收再利用,对于污染严重的电子垃圾也不例外。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政府在2001年4月实施《家用电器回收法》。所以循环再利用的观念很深入人心。
垃圾分类宣传海报 分类垃圾回收箱毎天也有清洁工人在街道上收取垃圾,但其收取种类不尽相同。如周一收废报纸,周二收塑料类垃圾…,而每周也有两三次收厨余垃圾。日本的民众则是认真的按此分类整理日常产生的垃圾,再按期将垃圾放在指定的回收点。他们也会尽量做到不浪费,而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塑料、玻璃垃圾 流浪汉自觉分类垃圾在大阪所有的小学都会开设一门“环境科”的课程,让孩子从小学会垃圾分类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四年级还会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学习实践。加深环保意识的理念,教育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相对我国来说,虽然从2000年已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制度,但是成效并不显见。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消费主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被不断制造出来,“垃圾围城”已然成为我们的难题。
北京市某垃圾处理厂我国垃圾分类的道路如此歩履艰难,原因有几大成因。其一是人们顾有的生活习惯以至于对垃圾分拣意识薄弱,而且有一部分人仍存在抵触心理觉得麻烦;其二是垃圾分类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如宣传教育;其三是自身的处理技术和管理体制上的短板。所以我们要在成因上寻求突破,使我国垃圾分类得以改善。
最后我想只有把环保真正植入人们的思想与生活当中,而每一位公民养成“自觉”心态,身体力行,这样我们的家园一定越来越美。让我们下一代依然看到蔚蓝的天空和美丽的大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