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培养【有情众生】

🌈培养【有情众生】

作者: 兰昌育 | 来源:发表于2022-04-01 12:06 被阅读0次

              当今世界,儿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增多,看了一段让人心疼的视频,与子女15分钟之隔的老人不知什么时候死在家里,这已不是特例。

              佛说【情不深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佛法也把我们这个界的众生称之为有情众生。

              而我的见地却刚好相反,我觉得今日之世界显化,来自更多人【无情】的结果,如果真的有情怎会有今日之山河,怨气、怒气怎会气冲九霄。

            霍上师的性情教育刚好抓住现代人的短板,努力让人回归人之天性本性,让人更有情有义有担当。

            今日之世界,为何众生更苦,只因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已从有情界下坠进入无情界,所以当佛法讲要视众生为如母有情时,多数人是没有感觉的,母亲,生命之来处,生我养我天经地义,甚至觉得榨干了母亲的生命还有怨气,给的不够呀,你看别的父母多能干!望子成龙也变更为望母成凤。

            都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这是过去,当人越麻木于自我得失之时,他已从有情界变为畜生,其实是连畜牲也是不如的。

            何以故人会变成这个样子,我想现象背后必有其内外之因,仔细剖析的结果,外因是:

              在高速发展社会下,被人们越加物化,天良被欲望填满,当每个人都只被工作、生活套牢,我们还有几多空间【做人】,为了一个【需求】而失去所有,比如【交际】【成长】【一家人的天伦之乐】……我们在物质化后一切属于人的东西都在失去,【看金钱地位成了我们衡量人的标准】,连【夫妻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成为人生之博弈,有赚钱能力者为王,其它的付出完全可以被漠视,当今女人被迫变为全能,而男人还在抱怨女人的强势,女人不像女人不再温柔似水,社会也对女人有更多的评说,有些平台苦口婆心的劝女人回归女人本色,却从不想想背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结果】。当今世界不管人们甘愿否都被这架金钱机器绑架,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矛盾】【子女教育】【父母养老】问题日渐突出。

            道德良知成为看似阻碍人们个体发展的捆绑,却不知过份追求财富地位及个人欲望满足却是集体无知的结果,上层最高意识及意志和资本可有效地捆绑和操纵无知民众,而这才是家庭矛盾、个人痛苦的真正所源,但多数人都只单纯看到个体,却不知上层建筑被人设的模式才造成今天的现状,人无良,在于既得利益集团只是希望以更高级的方式吃人。

            今天我们看见空巢老人无人问津,这不单纯是子女的问题,更重要的社会发展的问题,因为我们衡量人的标准不再是这个人的品德修养,而是他的财富地位、他的权力权柄,话语权主宰一切,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外因。

            但同等条件下,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那么就一定还有其它的因素,那就是内因,内因又到底是什么?个人分析为:

            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所以我们多数人的意识还是处于农耕文明的意识,农耕文明的意识就意味着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商业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举足轻重,善于沟通交流者的生存优势才凸显出来。

            多数人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我们的父祖辈都不大会说话,沟通能力欠佳,因此就更谈不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能够培养孩子更好的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也即情商。

            单纯而善良的父母辈以最原生态的传承模式传递着他们的生存之道,原本这没有问题,问题改革开放,人可以更自由的流动,而独立人权意识的来到,导致子女对父母辈低情商的方式无法接纳,对动不动【你是我养的,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父权意识】再也无法被接受,如果过去为了生存毫无选择时还能忍受,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孩子不需要再委屈求全,因此若父母在养育孩子中没有真正用爱心陪伴,则其果就是养孩子就等于自己养仇人。

            另一个原因则来自父母没有培养过孩子【给予】的能力,这也与农耕意认有关。以我母亲为典型,她一个生活极具规律的农村妇女,也能够严格的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每日准时5点过起床,然后就开始一天的忙碌,到现在快80岁的人了依然如故。记得我母亲40多岁的时候,胃非常的不好,从此后她再也不吃任何伤胃的东西,比如说生冷刺激性的食物,从此点可以看出她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与自爱的品德。昨天,和我母亲聊天的时候,他还说到,他和父亲这辈子从来没有打过架,原因是因为她自己足够优秀,其实夫妻打不打架不只与女人优秀有关,而是与两人的素养都有关。我知道我母亲也有短板--唠叨,但我父亲就听得惯,我们六姊妹小的时候也挺调皮,有时候我母亲都招架不住的时候,就会喊我爸【×××你没生手吗?】我爸就只是笑笑,任我们胡搞。

            我的父母都很优秀,都很自律,所以我天生也有一种自律的精神,这是遗传,但同时在我的思维意识当中就是每个人自己管好自己就可以了,所以呢,我习惯性管好自己,习惯性不喜欢去管他人,也习惯性讨厌被人管,这是我生命的主权。我也不喜欢去管他人,对我来讲,管别人的事是对他人的极度不尊重,不信任,除非别人有求于我,对我来讲的这是生命的界限,也是生命之该有的自觉。

            所谓成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人成则佛成的自然结果,但当下,人在欲海中自觉很难,更不要说觉他了。而我父母,尤是母亲意识当中自觉已够,只差觉他了,呵呵,何以故,这就要从母亲的接受模式中说起。

            比如我母亲是一个不太习惯于接受别人的东西的人,即便是子女所给也是一样,比如前天我说给她和爸买功能鞋,她是百般推脱,说她家里鞋子一大堆,我大嫂给她买的有鞋子,又说买了鞋子没有时间穿,因为她一直在劳动,在忙,总之,买鞋子等于浪费钱,没有必要……过去他们成功的用这个模式,让我误以为他们真的不需要我,或者他们没有需要,直到最近些年我给我母亲发红包,看到像孩子一样的状态我才知道我误解他们很久了,所以对于他们这种模式,我学会了一点,不需要同意就直接给了。

            从某种意义上我当子女是失败的,因为之前真的不懂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坦然接受?估计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他们真的【给】的很辛苦,回忆曾经点点滴滴,我们的成长都是他们血汗凝成的结果,所以对于我们想给予他们时,他们总是看到我们之不易及我们之所需。我想如果按父母的标准和要求的话,我在能力上是不够格的,所以才造成他们的担忧以及不接受,而不是他们不需要,而是我的给予会造成他们的压力,而他们的尊严选择不希望自己是子女的负担。

            我想在付出与接受的互动中,最好的方式是没有想过回报的无压力无牺牲式的付出,以及开心喜悦坦然地毫无负担地接受。施受若是平衡,原本父母与子女,人与人之间就没有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出于不平衡的结果。

            父母若只习惯于给而不习惯于收,结果是把自己变成【受苦】的硬汉,毕竟生命要互动循环,而子女想给也给不出,久之则会忽略父母的需求,这个时候受苦的不只是父母,还有子女。因为天道不是这样循环的,这里没有循环。这会弱化孩子与社会的交往互动能力,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给如何去收。

            一个从来没有被需要过的孩子,一旦获得被需要,他们可能为了体验这份被需要的感觉从而做出一些自我牺牲的行为。父母的不需要导致孩子的被需要如同一直关着闸门的蓄水池,等到机会来的时候就会一泻而下不可收拾。这就是爱就是伤害的原因,其实不是爱,只是一种被需要的体验而已,直到让他们筋疲力尽,生命能量被榨的所剩无几,也换不来想要的真心。所以我一直怕一种爱,那就是牺牲之爱,因为在过多的付出的背后,一定有更多的索取,因凡事需要平衡,如果一个人觉得为你牺牲了很多,你要小心当这个人得不到他想要的回报时,他一定会对你进行报复,所以有人说不要跟没有能量的人打交道,因为他根本就玩不起,他也赔不起,他会搭上他的命陪你玩,他自认为给的是真心,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学会什么叫爱,也不懂什么叫爱,他们只是单纯地以为只要有一颗真心就够,以为真心很有价,但爱却是阴阳互动的艺术,而不是单纯不对自己当下作一个有效合理的客观评估,对方是否应该接受自己,还是必然强制性接受自己。

            有的人为了满足被需要而事实却是需要别人,他们会用强制性的手段让别人接受自己,他们以为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征服一个人,而事实上,人从来就不是被征服的,如果有的话一定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真心的给予】只在有道德修养的基础之上才能让受者坦然。

            给予他人是一个技术活,因为给予者你得有能力给,不求回报的给予就是有能力的代表,所谓三轮体空的布施,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一切因满而溢,这是太自然不过的事了。

              人想给予就是因为在给予的时候人是最快乐的,而且觉得自己在给予的时候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这就是人人都想给予的原因。其实给予和接受,本质上没有区别,因为给予和接受完成了一个能量的循环,没有接受的人所有的给予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人们能够看到这一层关系的话,对于给予我们就会有一个平常心,也不会认为接受就比别人低一等。

            如果说给予是技术活的话,能够接受更是技术活。看一个人怎么去接受他人的给予,就知道他是如何去给予他人的。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生病了,他又很穷,于是有一位人呢,跟他做意念疗愈法,就问他信不信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他说信,跟他做疗愈的人心想,这下好办了,于是让他闭上眼睛,去观想观音菩萨,然后求观音菩萨给洒杨枝的水为他治病,他观想了好半天都不行,问何以故,他说观音不愿给。何以故?是观音不慈悲?否也!是因为他本人生性吝啬,所以他化现的观音也与他同频吝啬罢了。

            所以我父母的不善于接受有群体意识的原因,也有他们还没学会如何跳出个人框架看到接受孩子的给予也与给予孩子等同,如果他们他们明白应该就不会再纠结了,也更不会在老人生活时还在强逼着自己为了尊严的进行自我生命压榨。

          如果父母习惯性的给予而不习惯性接受,反而还在接受中挑三拣四,那么就造成其关系中互动的艰难以及人为的冷漠,若子女也不成长不懂父母之真实想法,父母与子女之间必然关系僵化,最终让自己体验人世到老也无法让人理解的悲苦。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从无条件接受世界的给予开始,并从中获取生命的养分然后再把所获给予的过程,最后直到生命的结束。在这个完整循环当中,每个人的每个当下其实都在不断的接受和不断的给予,就如同呼吸那么的自然,但唯有觉性的回归能自明大道之循环生养不息的规律,在规律中一切天成。

            给予与接受都是技术活,能够无所求的给予以及能够坦然的接受,修炼的是我们个人的觉知力,对人性的理解力,以及生命最终所散发出的温度、温情。所以把生命从【无情界】培育到【有情界】,唯一需要的是对大道规律的了解,并学会用怎样的心境去完成施受平衡,愿我们都能在交往、互动、循环中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娇艳!愿我们都能够把内在的无限丰盛充充足足的展现于世!愿天下太平众生吉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养【有情众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bn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