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阴历(有的地方叫旧历,也有的地方叫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的小年。南方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这天过小年。
我国北方有一句民俗:小年送灶&王,口含大块糖。
我不知道南方的风俗怎么样?是不是小年也送灶&王爷?
但是我们东北可是在小年的这一天,可是得送把灶&王爷爷送走。
我记得我小时候,每年的这一天,早上起来老妈煮完饺子都放在灶&王爷爷的前面几个。
然后点上三根香,等吃完早饭以后,香也燃尽了。
爷爷就把灶&王爷爷的符&纸烧掉,嘴里叨咕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还得把这个符纸灰送到大门口,放点大块糖和水米。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特别的盼着过年,因为能有太多的小吃食可以吃了。
每年的腊月,爷爷奶奶都做大块糖拿到集市上去卖。
那个时候,大块糖就是好东西。一般人家的孩子都吃不到。
因为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想吃点啥太难了。
我们家是因为奶奶会做大块糖,所以,我们有这个口福。
记得老妈说过,爷爷奶奶有很多手艺,比如:奶奶会做大块糖,爷爷会给带状&疱&疹用墨笔截,截一个好一个。
奶奶还会摊煎饼,虽然老妈也会摊煎饼,但是现在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摊煎饼。
更别说做大块糖和&截疱&疹了。还有老妈老爸那一手好编制的手艺都失传了。
说实话,这些最基本的生存的本能都丢失了。
不是没有人想学习?而是时代的进步把这些老工艺都取代了。
现在的孩子,谁还吃大块糖呀?好的糖果都没有人吃了。
今天是小年,马上过年了,我去早市想买点啥?结果早市上的喇叭就高喊:大块糖,大块糖,今天小年吃大块糖。
艾玛!还真有卖大块糖的呀?干听着喇叭喊,没有看见有人买大块糖的。
因为,现在的城里人,都不知道供灶王爷爷这么回事儿了?
我记得我小时候,每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来我家写对联的人都写灶&王爷这么一张纸。
现在的孩子,可能都没有看见过那张纸都不一定。
所以,你喇叭喊也没有用?没有人买了,这大块糖虽然有,也是被历史淘汰的吃食了。
我记得我小时候,一角钱能买两块大块糖,现在一块大块糖要两元钱。
其实,大块糖退出市场根钱没有关系,主要是时代的脚步太匆匆。
这大块糖无论是工艺上还是质量上都没有优势了。
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优质资源太丰富了,所以大块糖的退出市场是必然。
以前,那是天气一冷,能冻住的时候就开始做大块糖了。
因为大块糖是玉米做的,有糖分的东西,一冻特别酥还好吃。
要是温度一高,就化了,软了。软了就变得没有味道了不说,还扯的挺长的,弄的哪里都是,黏糊糊的不好吃了。
现在,这大块糖都多少年没有出现过了?
只是最近这两年,偶尔又有买的了。
可以说,这卖大块糖的,是只闻卖货声,不见买货人呀?
“今天小年了?还真有卖大块糖的?我记得我小时候年年小年我爷爷都买大块糖祭灶&王爷。这现在也没有人供灶王爷了,这大块糖还卖给谁呀?”我拉着车子在前边走,身后传来一个男音。
确实是,现在的孩子都不一定知道啥是灶&王爷了吧?
我去超市里面买点小米,本来想买点草莓柿子,但是今天的柿子不好,没买。
买了点鸡蛋,出来在市场边上买了点毛葱。
我看着这个毛葱不错,最起码是小时候家里种的那种东西。
超市里面卖的毛葱是便宜,但是不是真正的毛葱。感觉是小圆葱,那还买啥?不如买大紫圆葱吃得了呗?
回来以后活点面,然后把白菜和芹菜都打碎。
肉馅活好,等着把菜馅放进去就可以了。
想上床休息一会儿,老公回来了,得了,干吧。
这我们俩包了六十多个饺子,煮饺子吃饭。
这个腊月二十三,就我和老公俩人,吃点饺子得了呗?
老公摆谱,非得做两个菜,炖了个酱炖鲫鱼,拌一个凉菜。
其实也没有干啥?就是感觉有点累挺了。
我就发现,现在越来越完蛋了。干点啥都累够呛。
还真是有点怕过年过节的了,因为真的挨不了那个累呀!
我不知道别人啥样?就知道自己,干点啥就大汗淋漓的,浑身热气腾腾的。
汗流浃背的样子,自己都觉得自己无能了,咋这么没用了呢?唉。
![](https://img.haomeiwen.com/i7185368/e7a52637a3f9f2d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185368/e01f5e703dde50b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