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她说了一句话,让我泪流满面。
前段时间我心情不好找一个姐姐聊天,她和我说了一句话,让我瞬间泪流满面。她说,我觉得你整个状态不够柔软和放松。
我坐在40多度的车里,边哭边拿纸巾使劲地擦眼泪鼻涕。(当然还有汗)我知道自己活得太紧张了,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放松,面对烦恼的事我只会乱想和猜测,想象中的气定神闲一秒破功。
就在同时我看到一本书,一位叫安娜的英国主持人以患者和治疗师的双重身份,记录了自己十几年间应对焦虑情绪的经验和体会。
顶着炙热的太阳我跟自己说,这本书我需要看看。就是这本《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由英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心理咨询师安娜•威廉姆森和临床心理学家瑞塔•纽厄尔共同写就。
这不是一本专业的心理学著作,相反,它非常简单,没有长篇大论的专业名词解释和问题分析,只有安娜自己的经历描述和给出的建议方法。
这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自助书籍,但是相信我,除非你想立马行动起来,否则再精彩的书都没用。
二,焦虑的真实面目。
我小时候很害怕离开家太久,到陌生的地方会充满警惕,焦躁不安,甚至大哭不止;
读书的时候特别怕上体育课,一到体育课就吓得肚子疼,不敢上台表演节目,晚会基本上是能躲就躲;
工作后很怕碰到领导,和他们说几句话都紧张得脸红心跳;
多年饱受胃病的折磨,时常胃部不适,为此专门做过胃镜检查……
看完这本书,我捋吧了一下这些年发生的事,突然明白我所有的紧张、害怕、焦躁、不适,有一个名词可以定义,它叫“焦虑”。
焦虑到底是什么?
安娜•威廉姆森在书中说,“焦虑其实是一种从很久以前就常常被误解的、人类根深蒂固的保护机制。”它是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原始的生存环境时保持的一种警戒机能。
从几千年前到今天,我们的大脑中仍然使用着相同的应对机制,但是大脑中早期发育的部位无法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威胁,哪些只是我们察觉到的危险,也区分不出真正存在的危险和想象出来的危险。(P37)
这就是焦虑存在的根本原因,人们无法掌控大脑在面对问题和思考问题时的反应。我们甚至无法准确区分,哪些情况是自己敏感过度,而哪些情况是真的应对准确。因为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和生存威胁,并不比祖先们面对丛林时要少。
如果你感到压力重重,精神高度紧张,或者害怕融入人群、失眠、情绪低落、借助酒精麻痹自己、感到身体不适,你可能患上了焦虑症。《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帮助和建议。
再重申一遍,这本书不是专业的心理书籍,只是作者作为亲历者和心理治疗师的经验体验和建议,但是这也是本书的特点。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不是正襟危坐的检视和治疗,只需要知道自己并不孤独,可以渡过这段艰难时光。
作为亲民风格的自我观察和自我疗愈书籍,它的结构非常简洁,包括两个部分:总述(焦虑是人类正常的一种情绪表达)和具体章节(什么是焦虑、焦虑的表现、怎样能让自己感觉好些)。
每一章包含的内容也不多,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这是什么?如何表现?怎么克服?
比如描述社交焦虑时,作者先说,“社交焦虑是一种特殊的焦虑,是当一个人处于有可能被他人评估的社交场合时,产生的恐惧等不适情绪。社交焦虑的典型特征是在“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这件事上过分紧张。”
然后描述了它的具体表现。
最后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作者建议来访者“寻找证据”,即寻找自己认为不被欢迎的真实证据,很多时候会发现恐怖的情况都是自己的主观臆测。
还推荐大家建立自己的GROW模型,通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克服社交焦虑。
这三个方面是交叉出现的,所以书本的内容适合随意翻看,特别适合对某一方面有迫切需求的读者。我当时就先看了失眠这一章,安娜给出的tips让我眼前一亮。
我曾经说过,仔细分析自己的时候会知道,所有的想法都是有根源的。所以,我们所有的焦虑表现也是有理由、有触发点的。
在此之前差不多有四个月的时间,每个月我都被失眠折磨几天,我总结了一下,那都是我每月大姨妈前几天。刚开始我的分析是,身体激素造成我到了夜里一两点也没有一点儿困意。
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近一个月我没有再失眠过?回过头想想,当时自己的睡眠习惯很不好,晚睡晚起,在床上看视频玩手机,快到例假期就惦记自己怀没怀孕。我内心是有焦虑的,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也没有准确意识到。
所有的改变出现在月初,我狠狠大哭一场以后把情绪全部发泄掉了(此处是我让自己的惊恐发作自然地涌现,再消退。P47),告诉自己要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做出行动。所以我把闹钟调成了早上六点起床,起来后直接跑去附近的公园锻炼身体,七点回家洗漱上班,中午睡不着就躺一个小时,准时起床去单位。
仅仅是早起的第一天晚上,十点多我就开始犯困,不到十一点就睡着了,入睡得非常快。尝到了甜头,这种生活方式我一直保持到今天。每晚都是十一点之前睡着,睡眠质量还特别好。
读这本《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时,我看到安娜给出的克服失眠的练习建议是“计划-准备-平静”三步法。
我最近的作息步骤就是,晚饭后出门散步半小时,九点多准时洗漱,睡前练练瑜伽,随意翻几页书,学学英语,困了就躺下,睡眠过程非常顺利。
如果实在睡不着怎么办?作者给出的观点让我觉得很有道理。她说,
“起床。
选一些无聊的,你不感兴趣的,最好是一点刺激作用都没有的事情去做,用无聊的事“惩罚”大脑,而不是用看电影、玩手机、看有意思的书这样有趣的事“奖励”它。
制定一个时间表,并严格要求自己去执行。到了固定的起床时间,不管你有没有睡着,睡了多久,都要起床。”
因为白天工作忙,所以最近我只能睡前学英语,当把单词背完、文章读完后就昏昏欲睡了。原来对我来说,学英语就是这么“无聊”的事啊……
三,我多年的战焦虑经历。
上面罗列了我近些年经历的,让自己异常焦虑的事情,绝对不是夸张。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不止一次梦到面前有一座大山,初中的时候经常做梦在教学楼里东躲西藏,耳边全是轰轰隆隆的枪炮声,甚至工作后,还时常做梦回到小学课堂去上学,老师告诉我成绩不好要留级。(在梦里我只能非常委屈地和老师说,我已经二十多岁了啊!)
现在我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都比过去好很多,自己总结起来做对了以下几点。
接纳自己的现状——坦诚面对内心的焦灼和恐惧——直面现实、寻求帮助、分享感受——立即行动,做出改变。
我经历的所有过程,和《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这本书中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安娜在书中不止一次强调,要直面你遇到的焦虑表现,找一个信得过的人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减轻压力,使用她分享的小练习找回掌控感,进而确保自己做出改变,做得越来越好。
想想当年听我唠叨许多没用的顾虑的同学,告诉我“理想的目标是轻轻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这样刚好”的舅舅,一直陪伴抚慰我的先生,就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我幸运于自己的敏感,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不适、不开心,同时幸运于自己的固执,固执地坚信未来会越来越好,固执地选择真实的想法,做想做的事。
如安娜所说,战斗、逃跑还是原地不动是一种存在于我们大脑里的保护机制,是我们基因中的一部分。接纳我们的大脑会时不时脱轨是收服它的前提。
Charles先生和我说,我的固执是一把双刃剑,一边保护我内心的小火苗始终不灭,一边维持我不好的思维方式始终不改。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焦虑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折磨主人坐立不安,一方面割开口子展现机遇,让人们知道自己应该在哪里做出改变。
四,感谢帮助过我的书。
最后给大家推荐其他几本书,相比于这本《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来说是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如果受困于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可以读一读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琳赛·吉布森的《不成熟的父母》、奥利弗·詹姆斯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最后一本比较艰涩,可以选读,里面有些解释让我茅塞顿开。
想了解亲密关系,可以读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婚姻:挑战》。第一本是超级大部头,我还没读完,但是对亲密关系的解读非常专业。
想收获平静,提升自信的可以试试 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
对沟通交流有需求的可以看看罗纳德·B·阿德勒的《沟通的艺术》。也是超级大部头,部分章节可以选读。
很多年前我一直问自己,问别人,我到底怎么了?有什么问题?我该怎么办?却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当我看完一本本书,才知道这种自我追寻从青春期就开始了,只是受困于当时的条件。
我希望自己能和《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的作者安娜•威廉姆森一样,有机会通过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告诉读者,你并非孤单一人。我知道这种安慰,和来自于人群的抚慰多么重要。
我更知道,相比于别人的感悟,让自己清晰的认识到问题、及时行动、不断调整步骤更加重要。
当勇于面对问题的时候,惊恐不再发作;当自信的时候,社交其实很简单;当感觉放松的时候,失眠并不可怕;当能力提升以后,情绪不常低落,也不用自我麻痹,身体不适悄然远离。
安娜说,“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我也觉得,我和我的感受,是息息相关的。改造自我,不单单包括心理,也包括外表。
做到知行合一,追求相由心生,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时光中悠然旅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