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共读第34天

《论语》共读第34天

作者: 清风明月无须等 | 来源:发表于2023-08-07 08:09 被阅读0次

今天读第十二章,相对于十一章而言,我比较喜欢这一章。昨天没有好好预习,今天也起晚了,仓促地进入会议室,开始共读。

我一边读,一边查手边的资料,看不理解的注释。但是看了注释后,当时知道了,可是随后就又忘了。这时就像我在读时,要不要看注释?既然看了也记不住,干脆别看了。急于看注释背后是一颗什么心?贪心,表现自己的心。戒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读到到悱愤状态时,再看注释。

宗学长分享了樊迟问仁这一则,感触深的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一句,作为领导选拔人才时,一定要注意这点,因为这是亮明你的态度、方向的时候,下面的人就是通过这点看单位的导向的,所以不能马虎对待。其实这也是英明的领导在借力。

新学姐分享了子贡问友一则。孔子说对于朋友要忠诚劝告,善意引导,不行就止。因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所以在劝导朋友时,一定要注意,并且讲了阳明先生怎么责善,不能暴白过惡。

我对第一则颜渊问仁比较感兴趣。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说去私欲存天理就是仁。一天做到去除私欲存天理,你的世界就是仁的世界。做到仁,取决于自己,不取决于他人环境。颜渊继续问,怎么具体做到:不要听看不符合礼的,不要说做不符合礼的。

你的心就是你的世界,你的天下,怎么让你的世界归仁呢?不取决于他人,取决于我自己,我自己的这颗心,当我的心没有一点私欲之时,就和于大道天理了,也就是达到仁的境界了。具体如何做呢?我们从一个人形成来说(不是肉身),在与周围环境的影响互动中形成的,比如,世界观、人生观、为人处事等。所以我们首先要带着一颗警惕的心主动选择环境,对于不好的、不善的、不合社会规范的不去涉猎。如果不幸听闻,以之为资,择其不善而改之。对于输出这点,就是我们的言行,慎言谨行,不让不好的从我这里发出,努力让自己成为一道光去温暖照亮他人。

很赞叹年轻的叶和青的谦虚精神,都说:余不敏,请事斯语!先学习孔子的思想,然后就去做,最后达到变化气质。

英学姐把有关季康子的几则联合起来分享,无论季康子是问政,还是治盗,孔子都是从德上讲,以德为政,修好自己的德,做好自己的人这是根本。“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学姐分享了前两节。颜渊仲弓和司马牛他们问仁,孔子给出的答案不同。由此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从每个学生的切记处出发,让每个人在自己基础上做到仁。尤其有意思的是司马牛问题时,孔子回答后,他再确认一下,比如: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从这些可以看出司马牛一些特点,不懂、不理解就问,可能有点愚笨;或者是对孔子的话缺少完全信任,所以总是再问一次,确认一下,这样心里才踏实。这时如老师从孔子对祭祀的重视,提到昨天一个翻译问题,认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应该是,:赤把这个当成大事,那什么事才算是大事呢?我一听挺高兴的,因为我昨天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没说出来,于是又随声附和说了一下。这时新学姐说,这个翻译每个人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因为大家们还众说纷纭呢?再一点,可以查一查公西华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个谦虚过头人,那么就是“你公西华做个小相,谁能做大?“从“愿为小相焉。“可以看出公西华很谦虚。新学姐这么一说也很有道理,在做饭时,思考这句话怎么理解才更和实情。越来越赞同新学姐的,因为公西华再上句说了一个小,孔子回答也有一个小,因此还是承接关系,应该是一个意思,所以新学姐的翻译更恰当些。

共读有这样碰撞真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共读第34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fg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