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体验
2016年
这一年是我生平最艰难的一年。我失业、母亲重病、孩子入小学。
2月,我在所在外企调整在华业务,我所在的部门全体成员陆陆续续被辞职。
当时,儿子读大班,由于中午难以入睡,所以每天只上半天。
再有半年,孩子要入小学。之前一直后悔陪孩子的时间太少,现在恰巧有这么个机会,感觉是天赐良机。
跟家人沟通后,决定暂时不找工作,每天有半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刚好可以增进一下母子关系,为孩子入小学做准备。
这是我作陪读妈妈的起步,但当时我没有下决心完全放弃自己,去陪伴孩子,偶尔我还会去参加应聘。
7月,母亲查出身患重病。
母亲是我们家的天,儿子从出生那天起,一直是她在养育。但从那一天起,我的天彻底塌掉。
最直接的问题,每天接送孩子,需要由我一个人承担了。而入小学不止是接送,要帮适应学校的学习,晚上还要帮孩子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
当时便隐隐觉得,我短时间内无法再回到以前朝九晚五的生活了。
8月底,我带儿子去小学报名。我的职责是在一间教室填写资料,儿子则被安排入一间教室。
等我填好资料,去领孩子时,发现讲台边上坐着一位长发飘飘的老师,孩子们则坐在课桌旁看书。
教室的老师拿着一本小书告诉我:孩子识字量太少啊,书看了半天都读不下来。
我看了一眼那书,是一本讲人体骨骼的书。我立马作解释:老师,他识字量很大的,在家已经会独立阅读了。
老师不乐意地跟我说:是吗?专注力也不行,别人看书时,他一直在东张西望。
我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在我的印象里,家里的大部分绘本,儿子已经可以无障碍阅读,我自认为他识字量巨大,因此我绝对不认可老师的第一句话。但我为他留给老师专注力不高的印象而深深担扰。
9月,孩子正式入小学。
入学不久,儿子便被班主任老师列入班级爱捣乱的“五大金刚”之列。
老师每天都会跟我沟通孩子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是行规。
去教室接孩子,同学们都会围着我告状。
而我每天也深陷在孩子的各种管教之中。老师和同学对孩子“不良”行规的反映,让我也陷入深深的悔恨之中。后悔自己为了工作,让孩子一直处于纯放养状态。
管教的痛楚加上悔恨的折磨,又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让我越来越焦虑,对孩子越来越没有耐心。
大吼大叫成了每日的常态,过后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脸,又无比的痛心与后悔。但第二天,同样的情景依然上演。
没完没了的帮孩子纠错、修正行为,让我忘记了孩子的优点:惊人的识字量、超强的记忆力,对人热情。
就这样,日复一日,孩子的一年级就在我无休止、不可预料的发脾气中度过。
孩子成了老师眼中那个专注力低、无法适应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问题学生。同学们对他都远而避之。
醒悟、成长
自我反省
每日暴力,直接导致孩子也很焦虑,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吃指甲,入学半年,我没给孩子剪过指甲。
这样艰难地生活一致持续到2017年初,当我遇到《发现母亲》这本书,这本书带给我的是震撼。
书中血淋淋地呈现了一幕幕错误的暴力育儿方式。
如同当头一棒,我流着眼泪看完了这本书。
我开始进行自我反省,结果触目惊心。
一、我是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
置换房产,我看房一年多,为的是找到心目中的完美小窝;
工作、交友,我眼睛里都揉不得沙子,有一点瑕疵,都会让我无可忍耐;
对自己更是,做事稍有差错,便会懊恼、自责不已;
跟孩子的相处,也同样如此。
让孩子养习惯,却不给他机会试错,不容许孩子犯错,一犯错就是责备与批评;
不愿意耐心地去遵循成长的循序渐进法则,无礼、无知地要求孩子凡事都一蹴而就,学习如此,生活也如此;
三、我极度缺乏耐心
给孩子讲解题目,一遍没听懂,我便急躁以待,要么带着情绪,勉强再给他讲,要么大发脾气;
让孩子改掉坏毛病,总是突如其来的批评或惩戒,既不事先告知,也不和他提前约定。
四、不懂孩子,也不尊重孩子
由于之前跟孩子相处少,也基本从没学习如何去做父母。因此,总在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及儿时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孩子。
每个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不同,不同的年龄段,我们需要用不同的相处方式,来跟孩子互动。而我用的只是一个方式——刻板地讲道理。
每次遇到孩子的想法跟我的相左,我一定是恩威并用,让孩子遵从我的想法。
反醒,让我意识到我的教育常识匮乏,立马行动起来,恶补。我给自己置下一大堆关于育儿的书籍,把自己泡进书堆里。精读、做读书笔记,与日常的生活去联系、联想。
成长
有了知识做支撑,我开始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开始尝试一点点改变自己。
首先我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世上没有完美之物、完美之事,一切皆有瑕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己的确存在有不如人之处,需要别人的帮助。
允许自己犯错。比如面对孩子,一旦情绪失控、发脾气,发生就发生了,不去悔过,以期下次尽量避免。
每个孩子都不同,均优缺点并存。不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跟别的孩子的优点作比较,只关注孩子擅长什么,每天看到孩子的进步。
其次,学着控制情绪,去除焦虑。
记得我读到过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
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他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傅的爱物,于是也小心照顾,兰花一直生长得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主把兰花摔到地上,兰花摔坏了。徒弟非常担心,他自已受罚倒不要紧,他害怕师傅会生气伤心。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徒弟,他说:“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的。”
那么养孩子也一样,不是用来生气的。
遇事,唯一的处理方法是努力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焦虑当先。
再遇到孩子的成长问题,我不再像以前,焦虑在前,而是努力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对于孩子,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成长的标志,孩子在问题中成长,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帮孩子习得解决问题的本领。而只是保证自己在温和、平静的情况下,才能耐心地帮助到孩子。
接着,我意识到,我必须打破沉旧思想。
父母在养育过程中,通常有四种负向的想法:
1、严重不幸;
2、应该/必须;
3、无法/不能;
4、自责内疚。
我找到了正确的养育方式。
既不做权威型父母,也不做放任型父母,要做民主的、井水型的父母。
自我反省让我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大量的阅读让我对自己重新定位。育儿之路,我有了行走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我开始一点点建立作陪读妈妈的决心与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