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至2019年,我在苦痛中挣扎、厉练、成熟。
儿子的阑尾炎手术
尽管我逐渐走出了2016年的痛苦与焦虑,学着接纳自己、接纳孩子。但生活依然没有停止对我的考验。
2017年10月,儿子查出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并住院一周。手术那一天,不太明白何谓手术的儿子笑嘻嘻地被推进手术室。我等到手术室外,焦急又束手无策,一分一秒,都是煎熬。
我的眼前不断地浮现,我对他的各种粗暴,这一刻,都化为自责。
当喇叭里响起儿子的名字,让他的家长去一间房间时,我直接崩溃,泪流满面。在抽泣声中推开了房门。医生告诉我们手术做好了,并展示切除的发炎阑尾。我激动地一边跟医生说着谢谢,一边继续我的痛哭。
儿子从手术室推出来时,麻药还未完全失效,昏昏沉沉地睡着,不住地哼哼着,眼角有泪痕。看着儿子蜡黄的小脸,我的心沉痛到了极点。住院一周,儿子从只能喝水,慢慢过度到流质,出院前,只吃了一顿硬食。
出院后又吃了一个月的软食(煮烂),才开始慢慢转为正常。彻底恢复正常饮食,已是术后两个月。
孩子的这次手术,除了自责,也拉近了我和儿子心与心的距离,更是让我明白,我必须改变我对待孩子的粗暴态度。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现实。
2018年,用忙碌抚平伤痛
儿子养病期间,我的母亲开始逐渐失去意识。
2018年1月中旬,母亲过世。
母亲含辛茹苦抚育我成人,又一手带大儿子,是我的精神支柱。
失去母亲的那份伤痛,对我来说无以言表。但我知道我的责任又重了几分。我需要接过母亲手中的红缨枪,抚育两个孩子,照顾我的家人。
就这样,我一边独自抚平创伤,一边振作精神,打理自己的生活。
从未去过菜场的我,学着去靠近菜摊,认识每个季节不同的蔬菜、水果。
厨房里,我潜心学习各种家常菜,精心地设计各种菜品的搭配,只为让孩子们下午放学,吃上一顿可口的下午茶。
晚上,陪儿子做作业,从之前的跟他同坐一张桌子,一刻不停地监督,慢慢地过渡到分坐两张桌子,边看书边用余光去观察他,记录不该出现的行为,休息时告知,并跟他讨论如何避免。
小娃自幼体弱多病,感冒如同家长便饭,其间还得过一次肺炎,吃药输液两周,养病一个月才恢复健康。因此整个2018年几乎没去上幼儿园,我的生活变成了白天带小娃,晚上带大娃。每天收获得尽是疲惫。但有失便有得,疲惫如同鸦片一样,也遮盖了我内心的巨痛。
孩子们病痛时的精心照顾,每日的精品美食,孩子感知到的是来自妈
妈的关心与关爱。
而我跟孩子们的日日相伴,近距离地感知到了他们的内心,了解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大娃学习领悟力高,记忆力强,但学习耐心不足,不爱运动;小娃运动能力强,聪明好学,有很强的争胜心。
这一年,孩子们都有了不同的收获:大娃钢琴过了三级,数学期末考得了第一个优+;小娃学会了跳绳,突习猛进地学会了弹钢琴——不到一个月学完了《小汤1》。
2019年,悟出陪读的真谛
几件事情,让我明白陪读不是做小老师,也不是急于帮孩子把作业做完,而是让他自己醒悟: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主动学习。
孩子自从读三年级后,作业越来越多,上床睡觉的时间一再突破我的底限,多次超过21点,还偶有到22点的情况,这让我无比忧愁。
一直信奉有好睡眠才有好身体的我,一、二年级都保证孩子8:30之前入睡。
为了让他早点入睡,我曾经多次帮他写作业、整理书包。但这样做的后果却是孩子依赖上了我的“帮助”,做作业变得更磨蹭。
这让我措手不及,但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开始拒绝与之前类似的帮助,让孩子在晚睡与背负作业未完成的罪名之间选择。在他挣扎过几次后,做作业的效率大为提高。
在他认识到作业每天必须独立完成后,我开始推行下一步:我拒绝检查他的作业。在各项作业签字时,我只保证他所有的作业都做了,做的质量我不保证。
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摆脱孩子依赖我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老师面前进行错题的更正,会让老师知晓孩子薄弱的知识点,同时也加深孩子对知识点的印象。
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家长一定要相信老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对知识的讲解、举一反三的运用能力一定比我们强。
就这样,儿子开始独立完成作业,最开始是难度小的英语,后来是英语和数学,到现在的英语、数学和语文。
同时,我会在必要时减少儿子的负担。
日常他每天放学后需要做的事情有:做作业、锻炼身体、练琴、阅读。以前为了保证他的后三项,我会期望他做作业的速度无限快,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件事,这会让我不停地去催促他,也会让我焦虑。但这一学年,我调整了事情的分配。如果作业完成的时间晚,其它三项就减少分配时间或取消。
人的精力有限,劳逸结合,才能身心健康。因此,每天我都会坚决地保证一件事:他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休闲时间。这段时间,他可以自由支配,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而这个每天都坚持的事,反倒激励他减短做作业的时间,因为他确实体会到了,早做完作业可以多玩的快乐。
本学年,儿子被班级同学推选为诚信标兵,期末考试,老师们也都陆续反映他的进步很大。
陪读,其实很简单,陪伴孩子完成他本年龄段需要做的事,培养他的独立性,学会自我成长,与父母、家庭渐行渐远。
陪是为了不陪,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一个可期的未来。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目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