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学,好像没那么忙,当然这其中仿佛自己也知道了些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又或者说知道将碎片化时间做必须要做的事。
比如,今天下午报道组开会,来新小一学期的时间,知道了这个学校的某些做事方式,开会,做大多数事,都没法按时进行。于是我自己提前一点到,端了猴子们刚默写的古诗,于是批改了三大组多,会议才开始。会议开始的时候,自己是心情愉快的,第一改了很多作业,也就不用下班额外改,第二其实也间接让自己没有了负面情绪。不然干等的自己,肯定会生发出很多不满。所以改变工作方式,愉悦自己,也愉悦了别人。
提醒自己,往后晚饭,四天中的一天,在食堂吃,三天自己端房间,避免听太多抱怨,收负能量影响,也杜绝了自己祸从口出,在背后说三道四。还可以留给自己独处加更多学习的时间。
晚上把《师道》这本杂志翻开,看了两篇随笔,收获很大,仿佛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第一,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不看书,大概是从17年,18年突然有种自己荒废了,必须要看看书你自己内心平静加事业所需,开始重新捧起书来。到19年更加有必须要自我学习的强烈动机。
这两篇文章中,尤其是后一篇杨雪梅老师的《一个人的突围,一群人的成长》,仿佛给自己指点了迷津。杨老师在特殊学校教书,整整16年一直找不到作为老师的成长之路。在工作中没有成就感,没有获得感,这不就是自己放下存在的切切实实的感受吗?
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是,自己在教师这条大路上,仿佛不是那么的有天赋,又因为研究生教小学这个身份,让自己压力很大,不是别人口里的屈才或者傲慢,在自己内心反倒成为了不自信的元素。
“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写作可以让教师灵魂深处最丰饶的部分得以深度开垦”,周国平曾经说过“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杨老师的亲身经历,从2016年3月开始,到年底杨老师发文章完成了由0-到70的突破,“之前一直以为得到领导的认可、磨出几节能参赛获奖的课或受到表彰奖励就是成长了,现在才知道,没有深度反思的成长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这句话正中我心,告诉了我~不被认可,因此被换学校,一年多了课还是总上不好,和那些一起进来的同事,差距太多,反而有段时间感觉自己很放纵自己。
杨老师说,在不曾停息的读写坚持中,我学会更系统、更成熟、更理解性地思考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杨老师在阅读和写作中成就了自己,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这仿佛让自己一下子找到了成长航道。刚好是自己最喜欢的阅读,和写作,放弃了可以,日渐生疏自己都觉得可惜。当看到了杨老师的出路,自己的未来仿佛变得更加有期冀了。睡前坚持阅读,争取每天都在简书写东西,到2019年年底看自己到底可以存多少字,也是为未来铺路。毕竟你现在的成绩去招聘很不光荣。说不定啥都拿不到。因为给自己加实力,通过阅读和写作,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上次投简历,自己能把发表的去杨老师那样发表如此多的作品,其实就不用担心人家不要你。
让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和人生伴侣。
另一篇《赞赏的力量》这篇文章,给自己的启发:
1.发稿这类散文,可以借鉴写作模式。开头演绎着数不清的教育故事。作者就从中挑选了2条。中间有过渡,是自己在写的过程中,应该要多注意。
2.这就是教育故事,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班上真实具体的孩子,来写教育故事,暂定邱靖辉的故事。第一次是回答问题,第二次是在群里读书《特意表扬》,第三擦黑板等。要适当和孩子们聊天。
3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自我教育。
给自己的任务,写和邱靖辉的教育故事,争取发表,第二也可以作为本学期期末的教育故事做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