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了一本书《夏洛的网》,其中有一个章节是威尔伯“逃走”的环节。 它在母鹅的建议下,有一天逃走了。
当女主人发现它的时候,它在树林里自由自在的玩耍,随着女主人的吆喝,家里的狗,男主人,长工,一起出动,想把它抓住。
威尔伯在各种动物的指挥下,横冲直撞,东奔西走,差一点都要转晕,完全失去了自己。到底该怎么办呢?它自己也不知道是否需要逃走了?
正在这个时候,男主人端来了食物,一步一步的把威尔伯“套”了回去。由此,我想到了“食物”对“人物”的重要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就会挨饿,甚至丢掉性命。威尔伯本来可以逃走,可是,它逃走后不知道该干什么?也可能会面临挨饿,于是一顿饭就把它“套”了回去。
人的一生,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吃是第一步,没有食物何谈干别的。所以古往今来,为了吃而发生的事儿屡见不鲜。
穷人家为了维持家可以卖了孩子;卖炭翁为了生计,寒冬腊月去卖炭;战争年代有些人为了活命,可以卖国;韩信可以忍“胯下之辱”。
放眼望去,芸芸众生,谁还不是为了活着,好好活着,而不断奔波着。
是不是为了食物,都可以像威尔伯一样吗?也不是,还是需要一些气节。比如“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朱自清“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
我们能说以上两种方式都是错的吗?不能这样果断,谁的选择都没有错,主要看人的气节和勇气。面临食物的选择,可以要,也可以舍弃。
说回书本,威尔伯可以逃走,逃走之后,也许可以找到食物,也许不会,但它暂时可以不受束缚,不会困住。但威尔伯没有逃走,还是回到了猪圈里面。它确实生活的很好,无忧无虑。你能说它错了吗?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这句话谁错了呢?是鸟儿还是虫儿?都没错。
作为旁观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看书的时候,把自己带入角色,具体怎样选?听从内心,没有标准答案,不是吗?
网友评论